考古学|大仰韶:一个世纪的考古探索

考古学|大仰韶:一个世纪的考古探索
本文图片

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出土牙雕蚕 。 王仁湘供图
仰韶文化是中国田野考古最早发现和确认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 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
仰韶文化因1921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的发现而得名 。 经历了100年的时光 , 大仰韶体系得以建构 。 但考古对仰韶文化的了解依然是不知道的多于知道的 , 不断有新的发现 , 不断丰富已有的认知 。
考古学|大仰韶:一个世纪的考古探索
本文图片

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 。 王仁湘供图
揭开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序幕
来自瑞典的地质学家安特生去河南渑池仰韶村进行考古调查的时间 , 是1921年4月 。 他在村边冲沟的崖壁上发现了远古时代的文化堆积 , 采集到一些石器和陶片 , 包括一些绘有红色或黑色图案的彩陶片 。 他判断这里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 在征得中国政府的同意后 , 于这一年的10月至12月在仰韶村遗址进行了正式考古发掘 。 参与这次发掘的有包括袁复礼在内的当时中国地质调查所的5名工作人员 , 他们共发掘了17个地点 , 获得了大批珍贵文化遗物 。
考古队在发掘仰韶村遗址之后 , 又在渑池西庄村、不召寨和杨河 , 以及荥阳秦王寨、池沟寨和牛口峪等地点进行了调查或发掘 。 后将黄河中游地区发现的这些同属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遗存命名为“仰韶文化” 。 因为这类遗存均以彩陶为明显特征 , 又称为“彩陶文化” 。
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 , 1921年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的发掘 , 揭开了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序幕 。
没有仰韶村的发现 ,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开始的时间可能还会晚一些 ,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建构或许是通过另外的途径完成 , “仰韶”这个名称也不会出现在中国考古学史上 。 我们现在完全可以这样说:史前时代的中国 , 是从仰韶村遗址的发现而开始的 , 仰韶村应当作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祥地”而载入中国考古学史 。
考古学|大仰韶:一个世纪的考古探索
本文图片

仰韶鹳鱼石斧彩陶缸 。 王仁湘供图
中国生命力最强的考古学文化
一个世纪中 , 中国考古学家开展了许多次大范围的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 , 仰韶文化及受仰韶文化明显影响的遗址发现数以千计 , 分布以陕西、河南、山西为中心 , 影响则远达青海、湖北、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区 。
作为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 仰韶文化的研究经历了百年的发展过程 , 可分为深入、成熟、提高、升华等阶段 。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 是深入认知的研究阶段 。 前期以1931年考古学家梁思永的后岗三叠层的发现为重要标志 。 梁思永在安阳后岗首次发现了彩陶、黑陶、灰陶所代表的仰韶、龙山与商文化的地层叠压关系 , 发表了题为《小屯、龙山与仰韶》的重要论文 。 后来考古学家尹达非常明确地指出 , 仰韶村遗址包含有龙山文化遗存 , 龙山文化是晚于仰韶文化的另一体系的文化 。 在田野发掘水平提高的基础上 , 由认知龙山文化而进一步了解仰韶文化 , 并且确认龙山文化晚于仰韶文化 , 确立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两个主要文化体系 。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 是进行大规模发掘和全面研究的成熟期 , 以西安半坡和陕县(今陕州区)庙底沟等一系列大型遗址的发掘为重要标志 。 半坡和庙底沟两个遗址的发掘 , 确立了仰韶文化的半坡和庙底沟两个主要类型 , 更加明确了仰韶文化的面貌 。 调查和发掘遗址数量大大增加 , 仰韶文化的地区与时代特征渐渐分明 , 类型和分期研究成为研究者们的重要课题 。 庙底沟二期文化的确认 , 找到了仰韶文化发展为龙山文化过渡时期的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