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的创新怎么写

1.什么是“学术创新”汉网消息 童世骏最近几年 , “创新”、“创新成果”、“原始性创新成果”等说法在各种场合频频使用 。
初看之下 , 这几个概念似乎有些问题 。一个概念要有意义 , 它的对立面也应该有意义 。
“创新”的对立面是“守成” , “创新成果”的对立面是“ 不创新的成果” , “原始性创新成果”的对立面是“非原始性的创新成果” 。但是 , “不创新”的还是“成果”吗?“非原始性”的还算“创新”吗?形式逻辑讲究非此即彼;逻辑的尺子看上去很公道 , 但有时也让人觉得有些霸道 。
其实 , 在学术研究中 , “不创新的”有时候也可以是“成果”;“非原始性的”有时候也不妨是“创新” 。如果一定觉得非“创新”就不给开工资 , 至少是不给发奖金的话 , 我们不妨这么说:学术创新是可以有不同层次的 。
在很大程度上 , 我们看到的真正的学术创新如此匮乏 , 可能就是因为我们往往忽视了创新是可以而且应该在不同层次上进行的 。这里我想起冯友兰先生的一段话 。
冯友兰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曾经撰文主张 , 大学哲学系要培养三种人:哲学家、哲学教授和哲学工作者 。“哲学家”的特点是自己有一个思想体系 , 遇见什么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 , 有自己的解决办法 。
“哲学教授”的特点是自己没有什么理论体系 , 自己没有什么解决办法 , 但是能够把哲学家的思想融会贯通 , 用自己的话把它准确地讲出来 。“哲学工作者”的特点是专门研究哲学家的著作 , 对这些著作做一些文字上的解释或者翻译 , 相当于中国从前所谓章句训诂之学 。
人文社会科学其他专业有没有类似的学术分工或学术分层 , 我没有绝对的把握 , 但我猜想多半也是有的 。在我看来 , 这三类人的工作都可以而且应当是创新的 。
“哲学家”的工作必须是创新的 , 这不言自明 。达到“哲学家”层次的创新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 这也毫无疑问 。
但我个人以为 , “哲学工作者”和“哲学教授”的工作也大有创新的余地 。研读过去的文本 , 把过去文本的文字搞清楚、意思搞明白、联系搞透彻 , 是有许多新工作可做的 。
根据我的切身体会 , 冯友兰先生所讲的“能够把哲学家的思想融会贯通”、“用自己的话把它准确地讲出来” , 是一个不低的要求 。像柏拉图、康德、马克思、维特根斯坦这样的哲学家的思想到底是什么 , 怎样的讲法才是真正“融会贯通” , 什么样的语言才真正是“自己的话” , 等等 , 对这些问题 , 一方面 ,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 因此并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这样的简单重复;另一方面 , 哪些阐述和讲法站得住脚、哪些则站不住脚 , 学术界也终究是有公论的 , 因此并不是像“一个针尖上能站多少天使”这样的“捣糨糊”之论 。
冯友兰先生讲的“哲学工作者”的工作 , 以今译古、以中译外的工作 , 也是如此 。有这方面经历的人都知道 , 这种“教外国哲学家讲中国话”的工作是大有讲究的:你不仅可以比别人做得更多 , 而且可以比别人做得更好 。
“哲学家”层次上的创造固然最有价值 , 但只有建立在“哲学工作者”和“哲学教授”的工作的基础上 , 这个层次上的创造性才真正可能 。应该承认 , 哲学史上确实有个别天才 , 他们似乎用不着下“哲学工作者”和“哲学教授”那样的功夫 , 就能提出高度独创的哲学思想和哲学体系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