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当“机器人”乐队开始唱《三体》

mini|当“机器人”乐队开始唱《三体》
文章插图
◎爱地人
上周的《中国好声音》舞台出现了一支“机器人”乐队。这支名为“MiniG迷你机”的乐队,当然不是真的机器人乐队,而是用机器人般的头盔以及外太空的服装造型作为一种外在装束,所以很容易就给人一种超现实的感觉。
对大部分观众来讲,一支乐队以这样的形式走上舞台,很明显充满了神秘和新鲜感,也是在音乐综艺节目里前所未有的一种视觉体验。
当然,在外形的感官刺激之后,很多人也会有所疑问,那就是明明就是一支传统乐队,同样还是由乐手演奏乐器和演唱歌曲,为什么一定要这样的造型设计呢?是为了单纯的博眼球?他们的外形设计和音乐同样有联系吗?
这一切,其实可以从乐队音乐的视觉化开始说起。
音乐从听觉走向视觉
虽然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但不得不承认,发展至今天,它早已经成了一种听觉和视觉并重的艺术。后者包括并涵盖了歌手(乐手)造型、唱片设计、MV等等形态,并渐渐成了听觉的一种重要延伸。
在音乐视觉化的进程中,有两个标志性的极点,一个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彩色电视机的普及,另一个就是上世纪90年代,MTV(后来改称MV)这种音乐电视形态的出现。
正是彩色电视的普及,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了像大卫·鲍伊(David Bowie)和KISS乐队这样注重外形包装设计的音乐人和乐队,并且衍生出了“华丽摇滚”“夸张摇滚”和“中性摇滚”等音乐风格。尤其是KISS乐队,更被称为是视觉摇滚的鼻祖。四位成员除了有夸张、浓艳的造型之外,还各自以“魔鬼蜥蜴”“人猫”“恋星人”“空间人”命名。这样的定义也让他们的音乐充满了角色扮演意味,因为有固定的人设,所以还反向引导了音乐风格的鲜明化。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视觉摇滚更是在日本发展壮大。Glay、X-Japan、Hide、Luna Sea等乐队让视觉摇滚形成“唯美系”“暗黑系”等不同的流派,而视觉形象的不同,甚至成为了乐队某种直观的风格标签。比如暗黑系的“暗黑系”的乐队,化妆较浓,和他们孤独、伤感的歌词相得益彰。
虚拟化和面具化后的反偶像逻辑
音乐电视技术在上世纪90年代的出现,让很多音乐人开始重新思考音乐视觉和听觉的关系。很多音乐人把这种形式当成录音室作品的视觉延伸、营销延伸,所以,会在推出专辑的同时安排几首重要作品拍成MV进行视觉化的传播。
这种视觉化概念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人重视音乐的视觉,但也渐渐有人舍本逐末,过于追求音乐的视觉化,甚至用电影的技术和成本去拍摄音乐电视。歌手和乐队也越来越多地重视自己在音乐视觉层面的体现。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有了Gorillaz和Daft Punk这两支乐队的诞生。
Gorillaz是一支虚拟乐队,它由Blur乐队主唱Damon Albarn和漫画作者Jamie Hewlett一起创办。虽然乐队的音乐均由现实中的乐手完成,但整支乐队却从来不是以真实歌手和乐手示人,取代真人的是那些特意设计的漫画形象。
Daft Punk由两位成员组成,这支乐队最为标志性的造型就是两位成员一直以来都戴着头盔。无论是在MV里,还是在“格莱美”颁奖礼这样的盛大场合。
无论是Gorillaz还是Daft Punk,他们虽然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不见人,但是他们在MV的视觉营造上却同样花了很多创意。他们之所以用这样一种方式玩音乐,都来自于同一个理念,即让更多人去关注音乐本身,而忽略歌手和乐手的外形,让音乐回归到听、唱关系的本质。
“MiniG迷你机”这样的复合型乐队
这次出现在《中国好声音》舞台上的“MiniG迷你机”乐队,从舞台属性上其实也符合视觉摇滚或者Daft Punk的很多特征。外太空的造型、机器人的头盔,其实已经很容易指向了他们的风格,即偏向未来的音乐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