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书/评/选/摘

《以文记流年》
阿来
阿来的新书是一部散文集 , 题目叫“以文记流年” 。 将文章视作记录流年的手段 , 这表明了阿来的某种态度:他无意将这些文章写成精致而孤寒的艺术品 , 而致力于把它们与作者的生命体验深切联系在一起 。 作为艺术品的文章当然是好的 , 它们有章法 , 有韵致 , 就像是摆在古董架上的精美瓷器 , 从哪个角度看都流畅熨帖 , 令人赞叹 。 相比之下 , 记录流年的文章更像是旅人的饭甑 , 倒也未必一定粗糙朴素 , 重点不在这个层面;重点在于它的质感 , 在于上面那一层旅途的风尘斑驳 。 就像阿来这本集子里的文章 , 我们可能完全忽略作者写下它们时的匠心架构 , 却总能从这些文字里看到一个人 , 在他的生命旅程里缓慢地走着 , 四处张望着 , 感觉着和思考着 。 这样的身影 , 是作为艺术品的文章里所没有的 。 (摘自中国作家网)
《言他:桐城往事》
王顾左右
乡村题材作品 , 无论表现什么主题 , 都是离不开农村以乡人、乡景、乡风等特点为底色而加以展开的原汁原味的描述 , 如《红高粱》《白鹿原》等乡村题材小说 , 已是脍炙人口、深入人心 , 但全景式的、似乎于不经意中精雕细琢再现乡村不曾看到的风土人情 , 《言他:桐城往事》则为迄今所见的第一部 。 小说中的刘大脚 , 端着红薯稀饭碗串门 , 家狗眼巴巴地等待着她扔红薯皮……这样的镜头 , 只有农村所独有 , 加上其经历 , 令人过目不忘 , 更别说小说中婚丧嫁娶、俚语谑言、绝妙对联等 , 难以言尽的乡村元素 , 融合于直击人心的人物命运故事中 , 耐人寻味 。
作者在质朴平实的叙事中 , 大量细节的描写和隐线的设置 , 平添了阅读情趣 。 描述人物特征和农村社会现象 , 小说往往不直接告白 , 而是通过一个个细节 , 让人联想和思考 , 从而获得新的认知 。 如写男人们从不注意的“自然巧配”(小说描写雁阵与插秧人的队形两者相似) , 认为“飞行中的雁子是不拉屎的” , 这里正是天上的雁阵与地上村民的队形相映成趣 , 既给人以“天人合一”的哲学遐思 , 又描写了农民劳作时的专注和辛苦 。
(摘自光明日报)
《纸上》
苏沧桑
翻读苏沧桑散文集《纸上》 , 能够感受到浓浓的江南韵味和江南情怀 。 书中的七篇散文 , 让我们领略了南方特有的风物人情、手艺行当 。 桑蚕丝绸、传统造纸、民间戏班、茶农生活、养蜂人家、古法陈酿、西湖船娘 , 这些或渐渐远去、或日趋式微、或鲜为人知、或缺乏关注的行业、手艺 , 在她的笔下 , 得到生动呈现 。 她以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致入微的观察、细腻生动的描写 , 把这些行业、手艺的点点滴滴写得纤毫毕现 。
【乡村|书/评/选/摘】在《春蚕记》里 , 我们看到了一条蚕 , 从放大镜下才能看清的幼小的蚁蚕 , 到长大成熟吐丝结茧的全过程 , 看到了它在不同阶段可爱的模样 , 体会到了养蚕的乐趣和辛苦 。 《纸上》让我们见识了一种“会呼吸的纸”——元书纸 。 元书纸是富阳竹纸的精品 , 是富阳传统手工制纸品的代表 。 富阳竹纸纤维密实、薄如蝉翼、柔如纺绸 , 易着墨不渗染 , 耐久藏无虫蛀 , 微含竹子清香 , 被誉为“纸中君子” , 成为文人墨客的最爱 。 在《跟着戏班去流浪》里 , 我们与村里的乡亲们一起欣赏了越剧 , 甚至还跟作者一起过了一把“小生”瘾 。 此外 , 我们还跟随作者品尝了茶香、酒醇、蜜甜(《与茶》《冬酿》《牧蜂图》) , 欣赏了西湖风光(《船娘》) 。 这一路读下来 , 如行山阴道上 , 山川自相映发 , 令人应接不暇 。 (摘自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