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对话艺术( 二 )


光明悦读:您写这本书有怎样的缘起?
杜永道:20世纪末,言语交际研究兴起,高校中文系教材中言语交际理论甚多。我拟结合汉语实际用例研究,就试着找文学作品做语料。翻阅多本现代文学名著,皆不理想,难以进行细致分析。检视《红楼梦》时惊喜发现,对话是那么生动、细腻。尤为重要的是,从言语交际四要素“说话人、听话人、语境、言语目的”审视,收获多多。写成文章投给报刊,大都登出,后逐渐成书并于1998年初版。今年6月,经大量修订增补后,《〈红楼梦〉人物的说话艺术》一书重新在三联书店出版,希冀读者从中收获言语交际策略,并能运用于交际、写作、研究、教学之中。
字里行间不“说破”
光明悦读:《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成就,被认为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最高峰。您认为,什么是《红楼梦》交际语言最重要的特色?
杜永道:含蓄,是《红楼梦》交际语言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字里行间往往不“说破”,而是让读者品话语、察语境,自己体悟。虽费心思,却恰是《红楼梦》魅力所在。
光明悦读:在120回《红楼梦》中,作者含蓄的语言风格,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杜永道:首先,含蓄展示人物性格。第八回,黛玉去宝玉处,宝玉刚回家,跟丫头们闲聊。小丫头茜雪捧上茶来,宝玉忙说:“林妹妹吃茶。”丫头们笑道:“林妹妹早走了,还让呢。”蜻蜓点水的对话,隐含了两个意蕴:一是黛玉的不辞而别,流露出她爱计较小事的秉性;二是宝玉做事瞻前不顾后,毫无察觉间,冷落了黛玉。
其次,含蓄展示人物心态。第三回中,黛玉初入贾府,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答“只刚念了‘四书’”。过了会儿,宝玉问黛玉“可曾读书”。黛玉颠覆前语,回复“不曾读”,仅“些须认得几个字”。黛玉刚才听到贾母的“女孩读书无用论”,故宝玉再问时,答案相反。这里用话语调整,含蓄表现出刚入府时,黛玉小心谨慎的心态。
再次,含蓄展示人物情感。第六十二回说:“袭人便送了那钟去,(黛玉)偏和宝钗在一处,只得一钟茶,便说:‘那位渴了那位先接了,我再倒去。’宝钗笑道:‘我却不渴,只要一口漱一漱就够了。’说着先拿起来喝了一口,剩下半杯递在黛玉手内。袭人笑说:‘我再倒去。’黛玉笑道:‘你知道我这病,大夫不许我多吃茶,这半钟尽够了,难为你想的到。’说毕,饮干,将杯放下。”这组对话中伴随三个“小动作”:一是宝钗喝了半杯;二是宝钗把杯子递给黛玉;三是黛玉一饮而尽。对话中的几个细小动作含蓄透露,钗、黛推心置腹恳谈后,情感已变得十分亲密融洽。
书中还用“话题转换”含蓄摹写人物情感。第三十五回中,宝玉为让贾母夸黛玉,说:“若是单是会说话的可疼,这些姊妹里头也只是凤姐姐和林妹妹可疼了。”没想到,贾母没顺水推舟,而是转换话头,对薛姨妈说:“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这一话题转换,含蓄写出贾母喜钗不喜黛的心底情结。第四十回中,刘姥姥夸赞黛玉住所,说:“这那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贾母没接话茬儿,变换话题,说:“宝玉怎么不见?”不回应“黛玉绣房像书房”,而转换话题,含蓄表露出贾母对黛玉喜读书的反感。
最后,含蓄展示人物观念。第七十八回中,贾母提到宝玉时说了段家常话:“我也解不过来,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孩子,别的淘气都是应该的,只是他这种和丫头们好却是难懂。我为此也担心。每每的冷眼查看他。只和丫头们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他们。既细细查试,究竟不是为此。岂不奇怪。想必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此番话意蕴深刻,含蓄写出贾母深入骨髓的等级观念,使她无法理解宝玉朦胧的平等意识主导的行为,造成祖孙间深如鸿沟的思想隔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