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莫言开公众号与文学传播的新方式

作者:黄西蒙
最近 , 新开的“莫言”微信公众号引起了文学圈内不少人的关注 。 经过媒体的报道 , 这一消息也被大众所知 。 打开莫言的公号 , 可以看到 , 为数不多的几篇文章 , 基本都是“10万+”的阅读量 , 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
莫言|莫言开公众号与文学传播的新方式
本文图片

不过 , 此事也引起了舆论场上的一些争议 , 主要集中在“大名鼎鼎的诺奖得主是否应该开公众号”以及“莫言是否真的能通过公众号与年轻人交流学习” 。 此外 , 由此引发的纯文学作家与民众的“对话”方式的思考 , 也颇为耐人寻味 。
从诺奖得主的身份上看 , 莫言在获奖后基本没有利用荣誉“变现” , 在前些年自媒体十分流行的时候 , 莫言也没有跟风开公众号 。 因此 , 如今莫言“试水”通过自媒体来跟网民交流 , 其实不是一个新鲜的尝试 , 从某种意义上讲 , 这样的“试水”来得太晚了 , 甚至其“商业嗅觉”还不及很多作家同行 。 某些苛刻地认为诺奖得主不该开公众号的声音 , 其实未免有些偏激 , 这既不合情理 , 也不了解文化传播的常见现象 。
虽然我们承认莫言开公众号的合理性 , 但其希望与年轻人交流学习的预期目标能否顺利完成 , 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 这个交流的过程显然是需要双向互动的 , 不只是普通网民与读者通过阅读莫言的公众号来了解其作品与思想 , 莫言也可以从中获得“年轻人的想法” , 对流行文化有更多了解 。
从文学史讲 , 莫言的文学成长与辉煌之路 , 其实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当代文学保持了足够的“伴生关系” 。 从《透明的红萝卜》蜚声文坛开始 , 莫言与之后国内文学主潮保持了同频节奏 , 并能够在文学功底上高出同代作家 。 如果说《红高粱》是80年代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 那么90年代之后的《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等作品就带有更强的长篇现实力度 , 这也与当时纯文学的潮流契合 。 虽然国内文学主潮的流变过程不为大众所了解 , 但通过莫言比较有时代感的书写 , 还是能看到其中的历史文化意味 。
这些优点赋予莫言作品魅力的同时 , 也构成了某种程度的遗憾 。 这几乎是所有50后、60后作家的特点 , 他们在擅长书写乡土与民间的同时 , 面对城市与现代性的诸多症候 , 缺乏天然的生命体验 , 在文学上的呈现数量与深度也令人遗憾 。 因此 , 像莫言这样已经享誉海内外的老作家 , 能够通过公众号来跟更熟悉城市现代生活的“网络新生代”交流 , 无疑对开拓创作思维、增加写作灵感大有裨益 。
莫言的年龄与资历在国内作家中当然算得上老前辈 , 但在获得诺奖的作家里算比较年轻的 , 还有很长的创作时间 。 从理论上讲 , 莫言创作比此前获奖作品更精彩的作品的可能性 , 还是存在的 , 但这需要他更好地捕捉现代性的进展与趋势 , 用新的时代经验反哺原来的文学经验 。 从这个意义上讲 , 如果这个公众号能达到预期效果 , 它能引发的文学内外的正面效应 , 是不容小觑的 , 也是值得其他老作家参考与借鉴的 。
其实 , 老作家也好 , 老牌纯文学期刊也罢 , 跟上时代的潮流并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 是相当必要的 。 从世俗的层面说 , 这是对其经典效应的维系 , 可以进一步传播自己的作品与思想 。 从文学内部的层面看 , 这也是打破旧的文学思维藩篱的必由之路 , 从而可以帮助自己获得更多的文学发展路径 。
前不久《收获》杂志APP上线 , 在手机客户端上也能阅读老牌纯文学杂志 , 成为不少人关注的文坛大事 。 我们绝不能小看文学传播媒介与平台的改变 , 表面上看 , 好像只是推进了文学作品的传播力度 , 但长远来看 , 这最终也会反过来影响作家与文学编辑的“路子” 。 因为读者阅读方式转变 , 也会影响创作者的选题构思乃至写作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