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文学评论】《上口外》:以担当为犁铧的垦荒与收获

担当|【文学评论】《上口外》:以担当为犁铧的垦荒与收获
文章插图

作者:李 丽(文学博士、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教师)
移民,是人类发展史上重要的人口地理现象与社会现象。不同的国家、地域、民族有不同的移民史。了解移民的缘由及过程,是解读某一时段、某一地域社会发展秘密的一把钥匙。长久以来,人类以史学巨著或移民文学的方式记录着这一重要的迁徙过程,形成了熠熠生辉的移民文学史。
然而近代以来,以宁夏西海固、甘肃定西及陕西陕北为主体,贫苦农民上口外(新疆)的历史却很少被提及,那贫瘠的土地上,坚毅的人们究竟因何而迁徙?又是如何跨过两千余里的漫漫征程,到达了那片心仪的土地?这段跑来跑去的历史又产生了怎样的文化价值?黄河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近日推出了王佐红、樊建民历时八年采访,五年辛勤创作而成的长篇小说《上口外》,成为填补这一空白的垦荒之作。
《上口外》是一部以家族故事折射地域变迁的移民小说。作品以宁夏西海固月儿湾的精明汉子刘和顺为中心,展开了刘家老、中、少三代人上口外的经历讲述,并由此蔓延开去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今的重要历史事件,以宏大的时间跨度,全景式的书写,考量了发生在古丝绸之路上的重大移民潮中鲜为人知的部分。
这是一部发生在身边的历史,是文学对生活现象的探究与再现。
在宁夏西海固、陕西陕北及甘肃农村地区,上口外、走新疆几乎成为一个耳熟能详的词。几乎每个家族都有这样的念想,也都或多或少的付诸实践过。口外,其实不仅仅指新疆,在历史上,口外,指长城以北地区,因关隘杀虎口、张家口等得名。包括内蒙古、河北北部的承德大部分地区,以及新疆一带的长城以北地区。只是,走西口主要指山西、陕北、河北等人到内蒙古,而上口外多指甘肃、陕西、宁夏等人到新疆。前者重在经商,后者重在垦荒。
王佐红与樊建民浸润于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听着、看着祖祖辈辈父老乡亲,或精彩或凄苦的一遍遍演绎着这样的故事,从心底产生了强烈的悲悯意识与担当情怀。在他们看来这些被生活煎熬的人们,为了果腹生存,克服千万困难,沿着丝绸古道,从逼仄走向广袤的这一次次尝试,本身就是值得歌颂的,是人类不断开拓创新,不懈追求幸福的一种表现。“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清·金缨《格言联璧·学问篇》),这虽是一种逃荒,更是一种敢试敢为的探险精神。这种精神于个人而言,是一种自我挑战与突围。于国家而言,是民族奋进,国家振兴的原动力。所以,尽管它平凡、朴素,甚至灰头土脸,但是它可能更具代表性地展现了那个年代绝大多数西部农民真实的心态与模样。
《上口外》首先就是以这种现实主义精神令人动容。尽管戏剧冲突构成了文学,但戏剧冲突不是成功者的专享,关注平凡人构成的重要历史现象,是对历史的尊重。“每一群迁徙者都是传奇,甚至每一个迁徙者身上,都蕴含着一个小的史诗,关注一个个平凡人的故事,可扩展我们对于民族历史的认识,以及对自身的认识。”作家怀抱着这样的情怀,将巨大的热情及耐心投注于对这样一群小人物身上,在对他们创造的重要现象及个体生命史的叙述、共鸣与拷问中,彰显了作家的职责,体现了对苍生的赤诚与温度,这较之“那些内心冷漠,缺少朴素的热情,热衷于玩弄技巧,描写小情小爱的作家”,更令人珍重。
【 担当|【文学评论】《上口外》:以担当为犁铧的垦荒与收获】这是一部以平民视角彰显浓郁的西北民情与底色的用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