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碑|《曹全碑》的笔法和笔势( 二 )


曹全碑|《曹全碑》的笔法和笔势
本文图片

《曹全碑》与李瑞清的字
《曹全碑》本身所追求的是一种流美之感 , 有的书法家比如民国时期的李瑞清写字的时候追求线条的金石味儿 , 在写字的时候会有“手抖”的动作 , 这种情况其实并不适用于写《曹全碑》 。
书法的“形势”?
上面我们讲了《曹全碑》中最重要的两个笔画问题 , 下面我们谈谈《曹全碑》中的形“势” 。
“势”是一个抽象的话题 , 我们来看下图:
曹全碑|《曹全碑》的笔法和笔势
本文图片

笼中虎的不同势态
同样的一只虎在不同状态之下所呈现的势态是不同的 , 左边的虎有一种想出来的“势” , 右边的虎则并没有这种“势” 。 字势也是如此 。 在笔画当中的体现是虽然笔画已经结束了 , 但是“势”还在延续 。
曹全碑|《曹全碑》的笔法和笔势
本文图片

《曹全碑》中“史”与“豫”
【曹全碑|《曹全碑》的笔法和笔势】我们看这两个字中红圈的部分 , “史”字左边的撇画与捺画已然收住 , 但是其势态并没有因为两个笔画的收住而有所停留 。 而是继续这种开张的势态向左右延伸 。
蔡邕在《九势》当中说道:
夫书肇于自然 , 自然既立 , 阴阳生焉;阴阳既生 , 形势出矣 。
形势是分不开的 , 古人称之为“因形附势” 。
下面这个“点”既是笔法的范畴也能体现出其字态的形势 , 所以我们拿到这里来说这个“点画” 。
曹全碑|《曹全碑》的笔法和笔势
本文图片

《曹全碑》中“之”与下坠之石
我们看上图的“坠石”与“之”字 , 石为形 , 坠为势 , 如果上面的石头放到一个水平面上 , 就没有了下坠的势 , 只有在将倾未倾之时 , 这种“形势”才能出来 , “之”字的点为形 , 势就是这个点笔意的方向 , 这里的点一定要将笔意写出来 , 才能出“势”!
曹全碑|《曹全碑》的笔法和笔势
本文图片

《曹全碑》中“延”字与坠石
我们看这个“延”字 , 里面红圈的部分与右边的“坠石”有异曲同工之妙 , 皆有一种下坠之势 , 这种势态就是书法的韵味与美感 。
书法之所以能体现出它独特的哲学面貌跟其笔法与形势密不可分 , 上乘的书法无处不体现笔势之变、形势之变 , 其变化无处不在而“肇于自然” 。
书圣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道:
“若平直相似 , 状如算子 , 上下方整 , 前后齐平 , 便不是书 , 但得点画耳”
这段话说的书法变化的重要性 , 而变化最重要的要素便是这种“笔法”与“形势”的变化 , 把握好这两点 , 方能体会到书法的精微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