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级读后感怎么写( 三 )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 。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
三: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 。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 。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
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 。怎样读透材料?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 。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 。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
6.小学生五年级读书笔记怎么写在《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的最后有:
《史记》读书笔记之一:美德的弊端
太史公说:“夏朝的政治奉行忠厚,忠厚的弊端,是使百姓粗野缺乏礼节,所以殷朝承续夏政而奉行恭谨 。恭谨的弊端,是使百姓相信鬼神 。所以周朝承续殷政而奉行礼仪 。礼仪的弊端,是使百姓讲究文饰而情薄不诚信,所以解救不诚信的弊端莫若奉行忠厚 。……”
读了这段,我才发现“忠厚”、“恭敬”、“礼仪”这些传统美德也有弊端:
忠厚的人诚信,却容易莽撞,丧失理智 。
恭敬的人谦逊,却往往沉默,逆来顺受 。
讲礼仪的人礼貌,却渐渐虚伪,文过饰非 。
那讲诚信的人呢?诚信的人真实却不现实 。哎!竟然得出这样的结论 。
《史记》读书笔记之二:可爱的孝文帝
《史记》读书笔记之二:可爱的孝文帝
孝文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汉武帝的爷爷 。我说他可爱,是因为他本不是“天子”,却作了“天子”,作了“天子”却没有“天子”的“样子” 。
《史记》之《孝文本纪》我还只看了三分之一,先把我所看了的,他的开明之处列出来,至于他的生平我下次补上:
废除了“连坐”的法律,所谓“连坐”就是一人犯罪全家获罪 。
废除了“诽谤”和“妖言”的罪名,鼓励臣民“进献善言” 。
孝文帝是高祖刘邦排行中间的儿子 。高祖逝世后,吕氏家族的人企图发动叛乱,被朝廷重臣所覆灭 。最后大臣们谋划召还是代王的刘恒入长安并拥立他为皇帝,也就是后来的孝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