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宋川僧如何影响日本书法( 二 )


那么为什么说一山一宁是推动日本书法发展的“里程碑”呢?从书法上讲 , 日本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初期 , 才出现严格意义上的草书(之前主要是写经体和唐楷的楷书) 。 其时 , 空海、嵯峨天皇等都有代表性的草书作品 , 但仅是一般意义上对“唐风”进行了简单的整合 。 到了平安时代晚期 , 日本草书虽然摆脱了对唐风草书的临写形式 , 但并没有新的发展 。 镰仓时代(1185年—1333年) , 随着中国高僧兰溪道隆、无学祖元、一山一宁等宋元僧人来日 , 大量新的草书表现形式传播到日本 , 为日本草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 这种清新的草书以一山一宁的表现 , 成为了这一时代最显著的代表 。 他手书的《一山一宁法师》如今是日本国宝 , 是“禅宗样”书道艺术的真迹 。
任钦功在《我读日本书法家》中说 , 一山一宁之所以开创了一代日本书法新风 , 成为推动日本书法发展“里程碑”式的人物 , 是因为唤起了对新的审美观念的推崇 , 他的草书不是用“笔”写出来的 , 而是用一颗“佛心”成就 。 这是他文化艺术成就“不群而立”的特性所在 。
南宋川僧
为何冠绝江南
痴绝道冲23岁就离开四川 , 前往江南 。 为什么他离开四川是去江南 , 而不是其他省份呢?其实 , 他走的是一条当时大多数四川僧人都走的路 。 原因有二:一是宋理宗绍定四年(1231年) , 蒙古破蜀 , 攻进四川 , 战争爆发 , 大量蜀僧南游两浙(两浙一般指两浙路 , 是北宋时期的一个地方行政区 , 即浙东和浙西 , 今浙江省) , 所谓“绍定辛卯蜀破 , 士大夫蔽江东下” 。 二是南宋至元 , 蜀地僧人皆有南游两浙的传统 , 许多人成为高僧大德 , “宋自南迁 , 都虎林 , 大刹相望 , 其说法居尊席者多蜀之大浮图师” 。
四川省社科院向世山、唐希鹏研究员对这种现象做过研究:两宋时禅宗的发展在江浙最先进最发达 , 对长江上游的巴蜀僧人具有莫大的吸引力 。 到南宋 , 京城临安府(今杭州)更是成为全国佛教中心 , 巴蜀僧人源源不断地到杭州来求学和生活 , 绝大部分更是扎根这块热土 , 不愿意回到冷清的四川 , 如瞎堂慧远、万庵道颜、北涧居简、破庵祖先、无准师范、痴绝道冲、无明慧性、兀庵普宁、西岩了慧、石溪心月、兰溪道隆等 , 他们中许多都是执牛耳的法门龙象 。 是故 , 当时著名的应庵昙华禅师如此感慨:“大宋国里只有两个僧 , 川僧、浙僧 。 其他尽是子 , 淮南子、江西子、广南子、福建子 。 ”可见川僧当时的地位之高 。
那么 , 川僧为什么会在两浙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呢?包括浙江大学教授冯国栋等一些专家这样认为:来到浙江的四川僧人年轻时大都在成都大慈寺学习过 。 由于唐代安史之乱 , 成都大慈寺成为长安义学传统的继承者 。 川僧南游时将长安的义学传统带到了东南 , 注重经典的义学传统与注重实践的禅宗 , 相互碰撞结合 , 扎实与空灵互补 , 造就了五山禅宗强大的生命力 。 在江南 , 这些川僧在传扬佛法、光大宗风、建设寺院、传教国外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 从而变身成“大浮图师”“南出家之士” , 最终确立了“两个僧”的显赫地位 , 与浙僧并驾齐驱 。 四川僧人入浙 , 是宋代佛教发展中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 。
(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 《四川美术史》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