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一场“高考”引起的战争,宋朝完善的科举为何造成“南北”对立?

北方人|一场“高考”引起的战争,宋朝完善的科举为何造成“南北”对立?
文章插图
首先我们去看一看宋代时期的科举制度,它是怎样的一个发展情况,或者说它在制度上已经到达了何种程度。宋代的科举基本上是沿袭了唐朝的科举制度,分为公举和科举两部分,他的考试制度虽然是沿用唐代的体制,但是也有一些变革之处,例如在科举取士的名额方面进行了扩大,让官僚通过科举得以晋升。其次就是在考试当中还实行殿试制度,称之为廷试,主要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到了宋太祖年间,这一制度就基本上定下来了,成为了定制。其次,还有就是实行了糊名和誊录制度,为的就是让考生的姓名和阅卷过程当中都尽量避免作弊行为,防止阅卷者认出考生的笔记,这样就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科举取士的公正性避免权贵之间相互勾结结党营私的风气受到了一定的抑制。除了有这一系列完备的改革措施之外,送来政府还大力倡导人们去参加科举考试,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进行鼓励,这一点我们非常容易理解,宋代的治国理念就实行的以文治国,自然宋代的读书风气就比较的浓厚,加上统治者对于读书人也是非常重视的,最大程度激发寒门的知识分子参加到科考当中。但是即使有如此完备的科举制度,也引发了南北之间相互歧视的社会心态。这主要表现在南北文化上的相互歧视和政治上的相互攻击。首先从文化上来说,因为在北宋时期的科举考试当中非常重视经史之学,自然而然,北方他们也一直都是重视着经史之学,南方地区的考生由于在于北方的文学熏陶当中有所不同,而且他们在文学方面和经史学术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在进士科的考试当中,重视的是诗赋文辞需要考生有一定的文学水平,加上南方地区的人本身也比较喜爱诗赋,这自然给了南方的考生很大的优势。北方人|一场“高考”引起的战争,宋朝完善的科举为何造成“南北”对立?
文章插图
北方从一个历史维度来说,不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史学家理学家,他们都非常的重视经史哲学,对于这类师傅的学术了解就比南方人更少,自然而然就有了一定的劣势。但是为了能够割据注释,北方的士子其实并不屑于去研究诗赋文辞,虽然他们在准备过程当中会大量准备诗词文赋作品。就拿京东人王禹偁来说,他在进士之后说道他非常鄙视这种上不了台面的诗词文赋,从此他也不会去研究这些,只是作为入仕的敲门砖而已,一旦入仕之后便弃之。其次就是南北之间,他们在政治上相互攻击,北宋的朝臣们他们在对待南北的大城市会有不同的态度。与此同时,当时的人们认为,在不同的朝代当中,如果是南方人执政,天下就会招致祸乱,如果是北方人执政的话,天下大治这种重北轻南的歧视心态由来已久,也是根深蒂固。就拿江休复在书籍《江林几杂志》当中说到过,他认为南方人不足以去进取科举考试,而且能够夺得状元也是一种侥幸,与此同时北方人对南方人这种轻视和排斥的态度是非常明显的。还有就像《道山清话》当中记载过,司马光与吕慧卿他们在针对一些国家大事的时候,发表自己的言论于神宗面前,但当时两者都透露出彼此难以相容的姿态,因为一个是北方人,一个是南方人,他们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以及彼此之间都互相歧视,这也是当时的一个现状。北方人|一场“高考”引起的战争,宋朝完善的科举为何造成“南北”对立?
文章插图
宋代时期南北出现互相歧视的心态,其实背后有深层的原因的,下面我们将进行一一探求。宋朝相较于他的前一个朝代来说,他的国力都大不如前朝,但是他却在我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特别是他的文化方面的成就是比较突出的。但是却出现了南北巨大的歧视心态,特别是在科举考试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宋朝时期的政府在对待科举考试的名额分配上存在着不平衡性。因为政府在限制参加科考的人数方面,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录取的质量,与此同时要能够最大程度体现出科举考试的行为规范,自然而然朝廷在对待录取名额上面就有一定的差别,对于才子比较众多的地区,它的名额不一定很多,但那些荒僻地带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录取的名额也未必就很少这样也是因为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有很大的差异有关。这在我们现代社会也是如此,各个省份的考生人数以及学习方面的具体要求都有一定的差异,自然在录取方面也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根据北宋时期英宗统治的治平三年参知政事欧阳修就给皇帝上书过,当时东南各地区参加考试的两三千人当中,只有二三十名人有资格进入到下一个考试当中选取的比例是一百比一, 但对于西北地区明明只有一百人左右参加应试考试,但却有十名合格者选取的比例是十比一这难免会造成人不同地区的特别是录取比例较小的学子内心不平衡。这样就遭到了南方地区人们的反对,针对这种情况政府也做出了一些措施进行调整,对于北方地区的学子来说,他们的比例有所减少,同时在对北方人进行照顾的同时,也不得不考虑到南方地区学子的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