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画|风行草原上 文化自飘香(解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文章图片
“草原蓝色乐队”在排练 。 资料图片
核心阅读
爱好音乐的农牧民组建乐队唱响草原 , 民俗爱好者建起博物馆展出特色藏品……近年来 , 内蒙古鄂托克旗通过扶持民间文艺队、家庭文化户 , 让多彩的文艺活动延伸到基层 , 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 满足农牧民特别是偏远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
内蒙古鄂托克草原上 , 一阵宛转悠扬的马头琴声传来 , 一支由数十人组成的民间文艺队正为当地农牧民演出 , 欢声笑语在草原上不断回响 。
这支民间文艺队 , 被当地农牧民亲切地称为“草原蓝色乐队” 。 “30多年了 , 我们的歌声在草原上依然受欢迎 。 ”乐队创始人、58岁的牧民那音太感慨道:“如今 , 像我们这样的民间文艺队和家庭文化户越来越多 , 农牧民的物质生活富裕了 , 精神文化生活也要富足 。 ”
近年来 , 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加大对民间文艺队、家庭文化户的扶持力度 , 将其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范畴 , 满足广大农牧民特别是偏远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
组建乐队
为农牧民带来欢声笑语
那音太住在鄂托克旗呼和陶勒盖嘎查 , 他的家既是嘎查的小型文化活动室 , 也是乐队的排练室 。 近百平方米的屋子里 , 马头琴、四胡、扬琴、三弦等乐器齐备 , 各类书籍报刊摆放整齐 , 墙上悬挂着乐队的荣誉证书和照片 。
谈起乐队 , 不善言辞的那音太打开了话匣子 。 30多年前 , 自小热爱音乐的那音太和妻子、邻居等组建了当地第一支农牧民民间乐队 , 每逢那达慕等集会 , 他们都会为周边村镇的农牧民义务演出 。
买不起乐器 , 队员们就自己做;不会的曲目 , 就自学或者请教老艺人;演出路远 , 骑马、骑摩托车去 , 一走就是大半天 , 风吹日晒、顶风冒雪更是常态 。 虽然辛苦 , 但“看着大家脸上的笑容 , 感觉都值得!”那音太回忆 。
1996年 , 内蒙古在普查全区文艺发展情况时 , 发现了这支由农牧民组成的乐队 , 观看了他们的原生态民歌演奏 。 不久后 , 乐队被内蒙古自治区音乐家协会命名为“草原蓝色乐队” 。
随着现代娱乐方式逐渐丰富 , 乐队发展面临表演形式单一等瓶颈 。 “要想更多人爱看咱们的表演 , 就得在传承中创新 , 提升专业能力 。 ”那音太说 。 2012年起 , 旗里加大了对民间文艺队的支持:旗文化馆、乌兰牧骑的专业老师定期前来免费辅导培训 , 指导队员们创作、编排新曲目;乐队由过去单一的民乐表演 , 发展为包含民乐、歌舞、好来宝等在内的多种表演形式;旗里还为乐队免费修建了排练室 , 并提供更多外出表演和比赛的机会……“草原蓝色乐队”焕发出新活力 。
“传统民乐搭配新的内容和形式 , 特别吸引人 , 大家聚在一起很开心 。 ”常来看表演的牧民额定乌拉说 。
随着周边农牧民参与热情不断高涨 , 乐队已由最初的4人发展到如今的53人 , 队员年龄从7岁到76岁 , 演出近2000场 。 “大家因爱好聚在一起 , 每逢演出排练 , 再远都要来 。 ”53岁的队员乌力吉笑道 , 乐队使农牧民间感情更加深厚 。
如今 , 类似的民间文艺队在鄂托克旗已达126支 , 农牧民演员1600多名 , 年演出场次达1000余场 。
开博物馆
延续传统民俗和文化
在位于鄂托克旗西部的乌仁都西山脚下 , 一座由当地牧民杨斯庆毕力格建设的博物馆内 , 一幅幅岩画摄影作品吸引了不少游人 。
52岁的杨斯庆毕力格 , 自小在乌仁都西嘎查长大 , 放牧时常发现山上有不少形形色色的岩画 。 他在一次带领摄影爱好者参观时 , 看到摄影师相机中的岩画照片 , 意识到可以通过摄影将岩画“带回去” 。 从此 , 杨斯庆毕力格开始拍摄岩画照片 , 2013年至今已拍摄了近千张 。
- 迎春|春暖草原百花开——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2022年迎春联谊会录制完成
- |湘乡市“春风行动”拉开序幕
- 孛烈儿@蒙古奇人传草原上不灭的“赛因汗”——孛儿只斤·拔都
- 香光寺#2021辛丑金秋江苏书画家南通州采风行
- 招商证券|内江高新区举行2022年“春风行动”暨服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就业援助月”专场招聘会
- 盖之庸&东西问|盖之庸:阴山岩画为何能在世界上大放异彩?
- 神灵&贺兰山有一个“谜”样的岩画,经过专家揭秘,暗藏着三个意思
- 草原|在最美的日子里等你——献给奈曼援满医疗队
- 研究人员#青海玉树通天河中上游地区首次发现古岩画遗存
- |职场处事雷厉风行,危机处理能力强的属猪人,是领导的左膀右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