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评价怎么写( 二 )


二、以诱导评价的方式指引学生参与朗读评价 。
低年级孩子的语感、朗读节奏感方面较薄弱,孩子在朗读中出现的小错误,诸如很长一段漏个字、加个字什么的也是难免的 。可有时孩子们的朗读错误百出,或是对朗读材料明显处理不当,教师如也一味地夸“棒!”“好!”就是不负责任;若是见孩子的表现与自己的要求相差甚远,教师干脆用“谁再来”的方法另请高明,频繁地换学生,直至找到高手,才啧啧称赞,这也是不可取的 。好的老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 。如:我在指导朗读《数星星的孩子》奶奶笑着说:“傻孩子,又在数星星了 。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眼都看花了,你能数得清吗?” 时,一名学生在朗读时把“又”字读得很重,声音拖长 。我先赞赏:“你读得多好啊!”又及时追问:“你为什么把‘又’字读得很重,把声音拉长呢?”学生答道:“这‘又’字很重要,说明张衡经常在数星星,他很专心又很耐心,所以我这样读 。”这样诱导学生自评,把朗读技巧与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一箭双雕 。又如:鼓励学生评价教师的范读 。不仅能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思想的体现,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评议过程中掌握朗读的方法 。又如我在教《恐龙灭绝》时,是这样引导学生评的:
师:这篇课文写得真好,既生动又有趣,我真爱读,接下去我读给你们听,好不好?不过,我读了以后,你们要帮助我,给我提提意见,你们敢不敢提呀?
生:敢! 师:真的? 生:真的! 师:好,我读了以后,看你们是不是真的敢提意见,而且提的意见很正确 。(师读课文 。) 生:老师,你有一个字没读准 。
4.如何评价《朗读者》《朗读者》是德国当代作家施林克的一部不足十万字的小小杰作 。
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读这部作品 。最为外在并最为宏大的,当然是反纳粹的层面 。作者在这个层面上有不少重要突破:他写出了犹太人在集中营里那种生死由之、一切不为所动的麻木状态,也写出了法西斯军人在大批杀人时丝毫不投入感情的“工作状态”,这两种状态都是要将人性从人的身上抽离后才可能实现的,当事人越冷漠,我们今天读来就越感到震撼与可怖 。小说还写出了历史评判对于不同的个人往往会“见林不见木”的缺憾,也写出了下一代人对于前一代的罪行那种承担与厌恶相交织的尴尬 。这都是独到而深刻的 。
【朗读评价怎么写】第二个层面是关于汉娜的选择,我以为它在小说中的分量一点也不低于对纳粹的反思 。汉娜是个极有个性的人,美丽而又勤奋,努力工作并充满生气,她还是个真正的文学爱好者,有极高的审美感悟力 。然而,为了掩饰自己不识字,她一再以命运作抵押 。当她宁可被判重罪时,“我”想要救她,差一点就向审判长说了真相 。但在此前他与研究哲学的父亲有过一段对话:
“你还记得吗?你小时候,每当妈妈给你讲些其实是为你好的话,你是如何大发脾气的?……但是对大人来说,我绝对看不出有任何理由,可以代替别人做决定,而推翻那人自己觉得比较好的做法 。”
“即使他们自己后来也觉得,那样做原来更幸福,也不该强加么?”
他摇摇头:“我们现在不谈幸福,我们是在讨论尊严和自由 。”
“我”终于没有代她说出实情,虽然他明知这么做的代价 。其实单是汉娜的选择,就足以写成一部长篇,她的悲剧正是自我选择与时势所迫共同造成的 。在本质上她是善良的,但她的选择让她成了另一种人 。人的各种选择,其原因本来就不会相同,有些就是离奇的甚或微不足道的,人生和历史的偶然性与复杂性,往往即由此而来 。存在主义哲学有一句名言:“存在先于本质”,就是说的由选择造成了存在,而不是由本质造成了存在;相反,存在又反过来规定了人的“本质” 。汉娜正是这样的典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