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性|光明日报刊文:除了笑声,儿童文学还应带给孩子些什么

走进很多实体书店 , 儿童文学书架前驻足观看的人往往最多 。 在各种图书热销榜上 , 儿童文学类图书基本都名列前茅 。 有关统计显示 , 中国的少儿类图书是近几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上增速最快的品类之一 , 每年的出版数量已超过美国 , 跃居世界第一 , 而儿童文学始终在少儿图书中占有重要位置 。
笔者曾问不少孩子喜欢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 。 孩子们的回答中 , 搞笑、好玩、有趣总是高频词 。 市场数据跟孩子们的喜好相互印证:《米小圈上学记》《淘气包马小跳》等作品 , 销量都已突破数千万 , 长期位居图书畅销榜前列 。
经常看到孩子们阅读那些图书时乐得前仰后合 , 但鲜少看到他们合上书本后低头沉思 。 也许 , 那些作品的初衷就是让孩子“哈哈一笑”而非进行深沉思考 , 但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仅仅让孩子“哈哈一笑”恐怕远远不够 。
1.一些儿童文学作品 , 为了迎合某种想象的“儿童心态” , 无视儿童独特的逻辑思维 , 过于倚重浅层表述而放弃对作品思想性的多层次挖掘 , 使作品走向幼稚化 , 降低了儿童文学本应具有的精神高度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 同时具有娱乐功能和教育功能 , 不仅能帮助儿童认识客观世界、丰富内心情感、获取生活智慧 , 还能培养其感知力、审美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
近年来 , 尽管出现了不少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 但当下儿童文学创作中的一个现象值得关注 , 即趣味性有余而思想性不足 。 比如 , 有的作品充斥着幼稚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 内容单薄、思想肤浅、情感粗糙 , 看似站在儿童的视角发声 , 实则是对儿童生活扭捏造作的模仿 。 这些作品缺乏对儿童本位的尊重、理解和对童心世界的深入打探 , 基本是对已有创作经验的简单模仿 。
儿童文学创作应该寓教于乐 , 不能简单地将文本的教育价值作为首要目标 , 急切而生硬地对孩子进行说教 , 这要求儿童文学作品要以趣味性为基础 。 但如果把趣味性作为唯一追求 , 容易倚重浅层表述而放弃对作品思想性的多层次挖掘 , 使文本走向幼稚化 , 并降低儿童文学本应具有的精神高度 。
有的文学作品无视当下儿童接收信息丰富、成长发育迅速、渴望精神引领的现实 , 忽视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 , 使文本流于表面化、感官化、娱乐化 。 很多儿童文学创作犹如批量生产的流水线作业 , 尽管一时营造出众声喧哗的繁荣景象 , 但却丧失了自然、灵动的个性化写作 , 而创作内容的单一化也导致题材多样性的缺失 。
出现上述问题 , 跟过度迎合市场有关 。 儿童文学的阅读者是孩子 , 孩子无法像成人那样通过理性思考对作品进行取舍选择 , 凡是能够让他们笑起来的作品 , 都是其眼中的“好作品” 。 当孩子们被那些作品中的搞笑情节和语言深深吸引 , 当家长在孩子们的央求下不断购进一部部充满笑料的作品 , 创作者逐渐把“搞笑”当成有趣 , 不断策划推出更多搞笑的作品 。 在对市场的迎合中 , 创作者也被市场绑架 , 如果推出的作品换一种风格或笑点不够 , 马上会被市场抛弃 , 最后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
2.纯真美丽的“白雪公主”和狡诈凶残的“大灰狼” , 都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 , 不能为了让孩子看到“美好”而故意遮蔽“丑陋”
一种观点认为 , 孩子心智尚未成熟 , 所以儿童文学作品理应多一些童真童趣 , 多一些欢歌笑语 , 少一些黑暗和丑陋 。 但在笔者看来 , 儿童文学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窗口 , 要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首先应该呈现给他们一个真实的世界 。 纯真美丽的“白雪公主”和狡诈凶残的“大灰狼” , 都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 , 不能为了让孩子看到“美好” , 而故意遮蔽“丑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