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大师临帖不像都说好,为啥我临帖不像会被怼?学书法要一直临帖吗
【 唐诗|大师临帖不像都说好,为啥我临帖不像会被怼?学书法要一直临帖吗】说起临帖,很多人都在说临帖一定要像,但是为何很多大师临帖都不像呢?而且大家还觉得很好。为啥我一临帖不像,就会被很多人怼呢?
我想这是很多初学书法的朋友会面对的问题,有时候心里就很困惑,临帖到底是要像还是不像呢?学书法一定要一直临帖吗?这样会影响创作吗?
文章插图
临帖到底要不要像?其实对于初学者来说,临帖要像是无需置疑的,但是像不是目的。通过临帖来学习古人的书写技巧是最终目的,通过临帖像不像来检验你是否掌握了这些技巧。
临帖的过程有点像是在建立一个书法书写技巧的数据库,不同的书家,不同的作品,不同的经典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我们只有不断地去学习和积累,这样到了自己创造的时候,需要独立书写、抒发表达的时候,才能信手拈来。
文章插图
或者当我们想创作的时候,才思不够的时候,可以回头去找一找启发和参考,可能会找到某个名家的作品正好可以借鉴。
所以,在初学书法的时候,我们要尽量贴近原帖,因为对于初学者来说,你观察到的内容也许就只有六七分,而最后落在手上,往往就剩下六七分的六七分了,所以如果要求再低的话,那你就真学不到什么了。
文章插图
我们看到古代流传下来的很多书法大家的临摹作品,常常会觉得和原帖都没那么像,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这些书法大家已经攒足了装备和招式,已经建立好了自己的数据库,具备了主动的有所取舍的状态。而初学者临得不像是被动的取舍,是能力不够想取取不来的表现。
比如赵孟学王羲之,他不仅仅是只学王羲之,他还学了智永、柳公权等等其他人的书法,他以王羲之为基础,结合了其他书家的风格,通过融合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个过程就是一种主动取舍、融合的过程。
文章插图
启功先生谈到临帖的时候说,就是要取我所用。明代大书法家王铎写字,就是“一日临帖,一日请索”,就是一天临帖,一天创作,所以,临帖和创作其实是一回事,互相提供养分,互相促进,并不矛盾。
大师的临帖是主动取舍,自我塑造的过程,他们因为有深厚的功底,所以,他们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都可以成立。我们初学临帖不像,纯粹是被动的不像,因为能量不够导致。因此,先要下功夫,临得像了,才能有后面的事情。比如,你将来想要这样写,那些地方想要那样省略,这些是有据而来的,你的知识储备和手上的功夫能够支撑得住表达的诉求。
文章插图
因为有了积累,有了数据库,那么创作的时候就是一种厚积薄发,瓜熟蒂落的结果。好比我们小时候被要求背诵唐诗,家里大人往往会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好比你去西北旅游,看到壮观的戈壁滩的时候,如果没有知识储备,你会说:哇塞,好大啊。如果你熟读唐诗,你会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看到大瀑布你会说:哇塞,好壮观啊。熟读唐诗的你会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所以,临帖的过程有点像是文学中对经典的诵读和记忆一样,因为有了足够的知识和技术储备,创作的时候才能挥洒自如。
- 心学@心学大师王阳明龙场悟道,是如何在人生低谷,孕育出思想高潮的?
- 刘向歆父子年谱&国学大师钱穆在台北上最后一节课:你们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中国
- 田英章!书法想要别人说好,就要多临帖,掌握传统审美的共性
- 油画$西方艺术大师们的油画作品细节,望尘莫及!
- 大师傅@古今最精彩的10句歇后语,幽默俏皮,蕴含深意
- 艺术学院$瑰丽唯美,神奇美妙的自然风光——水彩大师伊利亚笔下的水色交融
- 张九龄#是什么缘由,让张九龄的《感遇》被编排为《唐诗三百首》的第一篇
- 枯荣大师#天龙八部中,枯荣大师武功如何,是一僧二挂三老四绝外第一人吗?
- 雕刻|玉石雕刻大师王一帆等向威海市博物馆捐赠作品
- 罗斯基勒·峡湾的夏日&丹麦不止有艺术大师哈默修依,画家LA Ring开创了象征主义的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