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笼|读了3遍《肖申克的救赎》,才明白生活是每个人最大的囚笼

囚笼|读了3遍《肖申克的救赎》,才明白生活是每个人最大的囚笼
文章插图

文/李小墨主播/小贤
来源/深夜书桌(ID: shenyeshuzhuo)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迄今为止哪本书最感动你?
《肖申克的救赎》位列第一。
它让悲观者前进、无助者有力、迷茫者思考、绝望者看到希望……
这本书所讲的,不光是安迪、瑞德和老布的故事,可能也是你我的故事。
任何一个你离不开的地方都是“监狱”
最开始看《肖申克的救赎》,是带着一种对不常见的生活的好奇心和窥探欲来看的。
当我第三次读它的时候,才发现,这样一部讲述监狱高墙内的故事的小说,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共鸣,是因为“监狱”是一个巨大的隐喻。
任何一个你不喜欢又离不开的地方,任何一种你不喜欢又摆脱不了的生活,都是“监狱”。
有多少人一辈子被困在不喜欢的工作里,每天去上班要靠忍受?
有多少人一辈子被困在糟心的感情里,和另一半互相憎恨着生活?
有多少人一辈子被困在一个早已厌倦的小地方,羡慕地看着别人去闯荡?
当感到痛苦和不自由时,该怎么办呢?
有的人是安迪,积蓄力量准备“越狱”。
有的人是老布,渐渐麻木,渐渐习惯于最初自己厌恶的生活,开始恐惧其他的可能,因为他已经成为无法在其他环境中存活的单维生物。
我想到了那个刚毕业就端上铁饭碗,在一个每年最多忙一两个月的国企混日子的朋友,拿着发不了财但是也饿不死的工资,做着无法带来成就感和意义感的工作。
他刚开始讨厌这样的生活,厌倦单位的人情世故,可是短暂地挣扎了一段时间之后就认了命。
短短几年过去,他已经开始习惯那样的生活,更离不开那样的生活。
因为他已经没有能力面对外面的快节奏和竞争,就像老布无法面对疾驰的汽车和日新月异的世界。
老布自杀后,瑞德说了一段话:
“他只不过是被体制化了,在这儿,他是个有地位的人,一个有教养的人,到了外面,他什么都不是。 “但我得告诉你,这些围墙很奇怪,刚来的时候,你会恨它,慢慢你就会习惯它,日子久了,你就会发现你离不开它,那就是被体制化了。”
这段话,总让我想起《加勒比海盗2》里的那艘“飞翔的荷兰号”,船员把灵魂卖给船长,日复一日地劳作,然后渐渐贝壳化,最终成为船身的一部分。
这真是绝佳的隐喻。
囚笼|读了3遍《肖申克的救赎》,才明白生活是每个人最大的囚笼
文章插图

自我设限
是生活最大的“监狱”
真实的监狱是被迫进入的,但“生活监狱”最开始大多是自愿进入的。
后来发现被困住了,于是宣布“我没办法”“我没选择”“我无可奈何”,实在是太容易了。
“我什么都不会,除了继续做现在这份低门槛的工作,没有别的出路。” “我已经过了能折腾的年纪了。”“我总是三分钟热度,我坚持不了的。” “我的性格不适合。”“选错了伴侣,我不幸福,但是现在离开太迟了,这辈子就这样了吧。”“光是带孩子和做家务,就已经筋疲力尽了,我还能怎么样?”
只要你愿意,镣铐随时送到你手上,高墙随时平地而起。
自我设限,才是生活最大的监狱。
否定自己的可能性和可塑性,然后放弃寻找出路,放弃努力和抗争,其实就是在精神上画地为牢,给自己判了监禁。
安迪托瑞德买锤子,瑞德刚开始以为是会闹出大动静的那种违禁用品,有点犹豫。
因为狱方虽然对黑市交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存在一条红线,越过红线就会惹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