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镇江多景楼写下一首词,开篇连用四个多字,读来美如画境( 二 )


南宋诗人陆游来到北固山 , 登上多景楼 , 俯瞰眼前胜景 , 不由感慨“连山如画 , 佳处 , 缥渺著危楼”, 陆游的诗句也为多景楼的人文记忆抒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在诸多题咏多景楼的篇章中 , 北宋大文豪苏轼的一首《采桑子》 , 也可以说是题咏多景楼的经典之作 。
|苏轼在镇江多景楼写下一首词,开篇连用四个多字,读来美如画境
本文图片

有一年冬天 , 苏轼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 , 途经镇江 , 在这里他与好友孙巨源、王正仲相遇 , 于是他们同游北固山 , 并在风景奇胜的甘露寺多景楼举行了一次聚会 。
与好友相逢、同游北固山、并在多景楼聚会 , 对于羁旅途中的苏轼来说 , 是“他乡遇故知”的人生幸事 , 于是苏轼饶有兴趣地将这次聚会的前因后果记录了下来 。 并附在《采桑子》这首词的序言中 。
润州甘露寺多景楼 , 天下之殊景也 。 甲寅仲冬 , 余同孙巨源、王正仲参会于此 。 有胡琴者 , 姿色尤好 。 三公皆一时 英秀 , 景之秀 , 妓之妙 , 真为希遇 。 饮阑 , 巨源请于余曰:“残霞晚照 , 非奇才不尽 。 ”余作此词 。
|苏轼在镇江多景楼写下一首词,开篇连用四个多字,读来美如画境
本文图片

在序言中 , 苏轼首先称誉多景楼是闻名天下风景奇胜的名楼 。 然后他又说 。 与好友孙巨源、王正仲在这里聚会 。 席间 , 有一位身姿婀娜的歌女助兴 , 她婉转的歌声、高超的琴艺赢得了大家的阵阵喝彩 , 这让词人感叹不已 。
苏轼、孙巨源、王正仲 , 都是当时文化界的名流 , 而多景楼更是风景奇秀 , 还有这位才艺俱佳的歌女助兴 , 真是难得的雅兴 。 此情此景 , 对于才华横溢、文采飞扬、喜好吟咏的苏轼来说 , 是一展才华、大显身手的大好时机 。
果不其然 , 当他们酒醉微醺之际 , 孙巨源说:“残霞晚照 , 非奇才不尽” , 他的言下之意是说 , 这么美好的时光 , 一定要用美好的文字记录下来 。
|苏轼在镇江多景楼写下一首词,开篇连用四个多字,读来美如画境
本文图片

孙巨源的这一提议与苏轼的想法不谋而合 , 于是苏轼毫不犹豫 , 一气呵成 , 写下这首《采桑子》:
多情多感仍多病 , 多景楼中 。 尊酒相逢 , 乐事一笑回头空 。
停杯且听琵琶语 , 细撚轻拢 。 醉脸春融 , 斜照江天一抹红 。
如何让一篇作品在口头就能吸引人心 , 进而引人入胜 , 是写作中的一个难题 。 但这难不倒大文豪苏轼 , 他“就地取材” , 从“多景楼”中的“多”字获取灵感 , 写出了连用四个“多”的言情语句作为开篇 。
仔细品读开篇两句 , 自然中又蕴含着奇妙 , 词人不厌其烦 , 一连用四个“多”字将词句串联起来 , 由多景楼的“多” , 自然联想到自己的“多情多感” 。 这里的“多情多感” , 其实就是多情善感 。 其中隐含着词人对世事沧桑、仕途沉浮的感慨 , 这两句可谓是切景切情 。
|苏轼在镇江多景楼写下一首词,开篇连用四个多字,读来美如画境
本文图片

苏轼因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要求外调 , 先后任杭州、密州、徐州通判、湖州知州等 。 这些频繁调动而引起的不稳定生活状态 , 都是词人“多情多感”所致 。 自己多情善感 , 而别人却不理解 , 甚而至于误解 。
因为工作的频繁调动 , 加之水土不服、饮食习惯、以及气候等因素 , 苏轼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太好 , 所以他说自己“多病” 。 “多情多感”是因 , “多病”是果 。
苏轼是一位通识型的人才 , 他除过文学方面的造诣之外 , 对历史也很感兴趣 。 镇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 在历史上 , 这里不仅有三国时风起云涌的英雄人物孙权的事迹 , 这里也是六朝时刘裕与桓玄争战的地方 , 东晋谢安、梁武帝萧衍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