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司马迁为什么会写成《史记》

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写的《史记》,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鲁迅曾经称誉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这样优秀的历史和文学名著呢?这就要了解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和他自己的身世、经历。司马迁所以写出司马迁《史记》,这同他一生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司马迁大约是公元前145年,出生在龙门。他的祖先曾经是周朝的史官。他十岁的时候,父亲司马谈也被朝延任命为太史令。他先是受家庭的熏染,跟着父亲来到长安学习“古文”,以后,他还直接听过当时的著名学者董仲舒、孔安国讲《公羊春秋》、《古文尚书》。他借助这些条件,以后阅读了大量的古籍、皇家档案文书和百家著述,获得了渊博的知识。二十岁那年,司马迁作了一次亲访古迹的旅行,走遍了祖国。以后,他又结合奉使出征,跟随汉武帝外出巡行封禅,到过更多的地方。他一生中,除了现在的福建、广东以外,长城以南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些游历,使他接触到汉代社会的多方面情况,具备了较为远大的历史眼光,以致能在《史记》中生动的反映社会现实。
司马迁生活于汉武帝时代,当时汉帝国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强大、鼎盛,造就了士人们积极入世、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充满着自信心和自豪感,试图建功立业,司马迁当然也不例外。只是他选择的立功途径与别人不同——写一部伟大的著作。他在《太史公自序》里写道:“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显然,司马迁是以周公、孔子自比,要立志作第二个孔子的。这是多么大的志向。
司马迁|司马迁为什么会写成《史记》
文章插图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本来打算利用做太史令的机会,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去世了。临死的时候,特别嘱咐司马迁来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司马谈死后三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开始收集资料,进行酝酿,公元前104年,正式动手写作。公元前99年,他因为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下狱并遭受了腐刑。他虽然万分痛,但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他忍受了这样的耻辱。他出狱以后,更加奋发地写作,大约到了公元前91年,《史记》就基本上编写完成了。《史记》是一部通史。司马迁在编写体例上发挥了创造才能,他运用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来叙述我国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按年代顺序记叙帝王的言行和政迹;世家记载诸侯国的兴衰列传主要记载各种代表人勒的活动;表则按年代谱列各时期的重大事件;书是有关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的专篇。本纪和列传是全书的主体。用这种方法编写历史,是司马迁的独创,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先例。【 司马迁|司马迁为什么会写成《史记》】在《报任安书》里司马迁谈到了写《史记》的原因,是要“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因此,在对待天人关系上,一方面,他通过对父亲遗训的记述,以天文历法的自然科学为根据,肯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认为这样的“天道”,当然应该顺从,是“不可失”的;另一方面,他针对当时的“天人感应”的天道观,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激烈的批判。他以大量的历史事实,说明善人往往不得善报,而遇灾祸者,“不可胜数也”,而恶人“终身逸乐,富贵累世不绝”“竟以寿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