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如树木竞相入云

我现在是一个媒体人 , 供职于地方党报 , 为读者服务 , 成了分内之事 。 这读者里 , 自然包括了作家 。 但要把服务搞好 , 让他们满意 , 并不容易 。 因为报纸副刊版面有限 , 发不了太多的文学作品 , 就只能顾此失彼 , 端不平一碗水 , 就往往惹得一些作家生编辑的气 , 生报纸的气 。 而我见到一些文朋诗友 , 总是心有愧疚 。
正是这样的愧疚 , 让我思谋着能否有其他途径和办法 , 做一些有助于文学的事 。 我们商洛的文学资源太让人惊奇了 , 文学现象太值得琢磨了 。 贾平凹、陈彦已享誉四方 , 从秦岭山中走出去的作家被家乡人称为“山外兵团” , 其中不乏名家大家 , 加上当地众多的实力作家和文学新人 , 形成了一个阵容可观、引起文学界关注的作家群体 。 可是 , 在报纸上零散地发表他们的作品和评介他们的作品 , 对那些相对成熟的作家来说 , 裨益不大 。 既然这样 , 何不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的更多的传播手段 , 把这个群体中代表人物取得的成就、成功的秘诀 , 以及他们的文学认知、文学思考 , 来个深度挖掘 , 做个系统梳理 , 搞个集中展示呢?
作家|如树木竞相入云
本文图片

于是 , 就有了做商洛作家访谈的想法 。 这个想法说与几位同事 , 大家一拍即合 。 从2018年初夏开始 , 我们便做了贾平凹、陈彦、方英文、孙见喜、陈仓的访谈 , 并在报纸刊发了五期访谈专版 , 在社会上引起不小反响 。 采访断断续续 , 几乎持续到年底 , 因为他们都很忙 。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 , 时间是最珍贵的东西 。 我也是作家 , 我最理解他们的惜时如金 , 他们的忙 。 那一篇篇文章、一本本书 , 可是时间对作家的馈赠和奖赏呀 。 贾平凹老师每两三年就有一部长篇小说问世 , 大家因此送了他个“文学劳模”的称号 , 他却不喜不恼 , 总淡淡地说:“你不爱时间 , 时间就不爱你么 。 ”这不 , 采访贾老师的日期 , 几次联系也确定不下来 , 说好了啥时去 , 但临了又接到他的电话 , 说是对不起 , 又要改天了 。 贾老师总是那么谦和 , 真诚而无奈的那种 , 像欠着我们的债似的 。 他越是谦和 , 越令我起敬 。 终于在一个下雨天 , 我们等来了机会 , 匆匆赶往西安 , 却因路上堵车和司机跑错大西安的线路 , 早过了和贾老师约定的时间 。 我心想 , 他可能又开会去了 , 采访恐怕又要黄了 , 却不甘心 , 就抱以侥幸去敲他工作室的门 。 “跑了那么远路 , 先歇一会儿 , 喝口茶 。 ”喝着他倒上的热茶 , 感受着亲切的氛围 , 和我一同去的几个年轻采访人员 , 一下子便没了见到名人的拘谨感 。
和贾老师一样 , 其他几位作家也极为谦和 。 这谦和 , 不只是一个大作家固有的修为与境界 , 还包涵了他们对家乡的特殊情分 , 对家乡人的一片赤诚 , 对家乡媒体的鼎力支持 。 孙见喜是一位老作家 , 为人热情 , 被大家尊称为孙老 , 他却一再要求喊他大哥 , 我们就灵机一动 , 采写了一篇《文学大哥孙见喜》 。 为了不至于我们来回奔波 , 家居西安的方英文和远在上海的陈仓 , 不仅欣然接受了线上采访 , 又电话里谦虚地问我看说的行不行 , 还需要补充什么尽管吩咐 。 那年 , 陈仓有五部作品入围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 我们对他是有期待的 , 关于他的访谈 , 本想先做一次 , 等评奖结果出来后 , 重做一次再见报 , 可他却执意不肯 , 说自己写得不够好 , 获奖的可能性极小 , 而且要采访的作家那么多 , 不能因为他一个人而打乱了我们的整体计划 , 给我们增添额外的工作量 。 他们几位都是我熟知的朋友 , 能拥有这样善解人意的朋友 , 我真是三生有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