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飞反故乡兮|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解读古代文学中的思乡类型

【 鸟飞反故乡兮|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解读古代文学中的思乡类型】“怀乡”是中国古代文学恒久普遍的主题之一,它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并秉承着一个固定的情感内核成为历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创作是中国文人感情宣泄的契机,体现了中华民族在政教伦理的长久熏陶下“安土重迁”的思想以及深广的经济、文化、风俗传统。
一部部感人肺腑的怀乡之作承载着对故国、故土、故园、故人难以割舍的深情厚谊,饱含着的怀乡意识也注入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血脉,成为吸附面甚广,传承性极强的文化基因。
鸟飞反故乡兮|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解读古代文学中的思乡类型
文章插图
一、怀乡文学的渊源流衍
1、思乡情感
怀乡是游子离家后皆会产生的情感,乡愁是受历代文人重视的恒久美丽的主题。在中国诗歌史中,至今可查的最早的怀乡作品主要集中在《诗经》中,并有五十首之多,其中有近 20 首明确的抒发了思乡情感,剩余部分于抒情叙事中流露出对家园的依恋之情。
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宽泛、表现形式多样,如《唐风·鸨羽》中服役他乡者抒发征役在外、故园荒芜 、无法侍奉双亲的哀叹,于回环反复中表现思归的热切渴望。
《王风·葛藟》和《国风·杕杜》,它们都抒写了游子于窘迫境遇中的思亲之悲痛,前者通过“谓他人父,亦莫我顾”、“谓他人母,亦莫我有”、“谓他人昆,亦莫我闻”表现离开家乡父母后浪子求助不得的心酸经历。
《诗经》中多数怀乡诗的核心内容是对父母亲人的牵挂,对家园故土的具体怀恋,情感质朴真诚,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植根现实土地、富于农耕色彩的乡愁描写。
如以征战在外的士兵作为抒情主人公的《采薇》,通过采薇充饥,豆苗由嫩到老的过程突出生存之艰苦,离家之久远。
自《诗经》后,久戍于外的征夫、行役难归的征人、在外谋生的游子、流落他乡的百姓、远嫁异国的女子皆成为怀乡文学的主角,述说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其中的现实主义表达也成为不同主体的共同选择。
鸟飞反故乡兮|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解读古代文学中的思乡类型
文章插图
2、家国情怀
《楚辞》对国都深情款款的眷恋使得怀乡作品具有了丰富高尚的乡国情怀。其中代表性人物就是屈原,他出身贵族,又是股肱之臣,诗人本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与深沉的责任感,将家与国合二为一,故土不仅是《诗经》中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更是关乎国家社稷、君主安危、黎民苦乐的都城和国土。
如屈原自述身世遭遇和志向的《离骚》诗题有“离别的忧愁”一义,内容也直指诗人为追求美政理想离开故乡这一主题,全篇充满着“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与“有何怀乎故都”的矛盾,离愁别恨一以贯之。
诗人以灵思乡与恋阙相互交融的情感展现出弘大的爱国精神和鲜明的政治寓意,这在丰富怀乡作品内含,提升乡愁文学的境界和品格上具有重要意义。用其极度矛盾状态表现出对家乡的日思夜想,对社稷的忧心忡忡。
鸟飞反故乡兮|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解读古代文学中的思乡类型
文章插图
二、怀乡文学的产生
1、安土重迁,黎民之性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民族,据考古证明,我国早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己经开始从事农业种植活动,在宝鸡的斗鸡台和西安坡村的遗址中发现有谷子粒,这说明黄河流域自古就有适于农耕的地理和地形条件。
远古歌谣中“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的农桑生活可以视为怀乡恋土情结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