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文艺评论丨当“明星学者”纷纷网上开讲 文史知识是否被二度稀释?

封面新闻采访人员 张杰
2006年,“十一”黄金周假期,一个叫于丹的北师大教授,登陆《百家讲坛》主讲《论语》,迅即名满天下。语言诙谐、犀利的易中天,则把三国讲得有腔有调,火爆程度几乎不亚于当年的超女,被冠于“学术超男”的称号。还有一位学者因为在节目中对历史的解读,遭到一位读者在节目外强烈质疑。此外,纪连海、康震、王立群、蒙曼……一大批文化学者触电,将原本深奥的学术知识,通过电视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时转世易。不知不觉间,15年之久,换了人间。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浪潮几乎席卷了一切。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各行各业都在互联网+,如果没有手机,不懂二维码,出门简直寸步难行。伴随着移动终端的兴起,自媒体成为重要的媒介形式。
明星|文艺评论丨当“明星学者”纷纷网上开讲 文史知识是否被二度稀释?
文章插图

只见当年那一批在电视上向人民大众传播知识的学者,电视上可能不怎么见他们的影踪,打开手机,点开抖音,一个一个,都在开讲呢。易中天一会儿讲“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一会儿“黛玉or宝钗你会选谁?”纪连海则一如他既往的风格用嘘头吸引读者“孝庄太后下嫁给多尔衮了?”“多尔衮为什么一个儿子都没有?”王立群则一脸认真分析“汉景帝为何只立太子不立太后”?康震则发挥他的古诗词功底,用互联网语言在分析“原来这些诗人都是好朋友,聊聊大唐诗人的朋友圈”,“有才任性!你竟然是这样的孟浩然”。蒙曼老师作为女性,其风格娓娓道来,“暴君隋炀帝的’炀’为何意?”
明星|文艺评论丨当“明星学者”纷纷网上开讲 文史知识是否被二度稀释?
文章插图

学者进行知识大众传播,依然被群众需要。易中天、纪连海、康震们,也正在新的信息平台上,寻找自己的发声位置。这些善于利于媒体平台的学者们,虽然年龄不小,但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却不差。
从电视到手机屏,他们能体会到短视频社交平台所带来的此前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优点:抖音允许用户与内容提供者有更强的互动性和社交属性。纪连海入驻十天便收获了七十多万拥趸,除了探讨视频内容,评论区也成了粉丝寻找自身情感投射的场所。纪连海对此也感受很深,“和电视节目或者写书相比,抖音能让我与更多人互动起来。”康震也认为:“短视频平台就是一个志同道合的人的聚集地。它真的可以吸引与你有共同志趣的人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这在线下是很难做到的。”
康震甚至在短视频直播中说,“如果古代就有抖音,我相信,李白会是第一个把自己的诗词发在抖音上的人。” 他也曾这样解析文化与传播的关系:“为什么古代诗人会将诗词题写在墙壁、廊柱、器物、山川和驿站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诗人希望借助更多的媒介,将自己的作品传播给更多的人。抖音应该能帮他们做到这一点。”
这些“上网”讲课的学者们明显还意识,自媒体短视频账号既然可以帮助他们与读者直接互动,那就意味着这里也是宣传自己作品的好渠道。比如,最近《易中天中华史》第二十三卷《大航海时代》出版,他也将抖音当作了书籍上市第一周里唯一的销售渠道。
明星|文艺评论丨当“明星学者”纷纷网上开讲 文史知识是否被二度稀释?
文章插图

在抖音这样的自媒体社交短视频平台,每个视频的时限只有几分钟。而且各种信息鱼龙混杂,光怪陆离,都在拼命猎取人们的注意力。这样就导致受众的专注力被“纵容”得极其稀缺。稍微觉得枯燥,手往上或者往下一滑,就换了另外的内容。这也就导致内容提供者,必须在极其有限的时间里,把最吸引人的部分抖搂出来。这固然也帮助内容提供者提高表达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