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魏晋和唐代妆容的发达 与女性的强大和自信 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 )


李芽和陈诗宇复原过宋代出现的一种流行妆容“鱼媚子” 。 这种妆容《宋史》里只有一句简短记载 , 但究竟何为“装镂鱼鳃中骨” , 他们最初完全一头雾水 。 后来在研究宋代女冠时偶然发现 , 当时有种“魫冠”是用从青鱼脑袋里取出来的一种坚硬鱼石 , 经过打磨、抛光、油浸 , 变成像玛瑙一样的半透明宝石 , 用来做头冠装饰 。 他们这才明白 , 所谓“鱼媚子”就是用这种宝石贴在黑光纸上做面靥 , 由此破解了这个“历史小谜题” 。
《中国妆容之美》还出现了29组真实妆容的复原图 , 当古代妆容出现在现代人脸上时 , 历史的鸿沟一下就被打破了 。 最近两三年 , 李芽在研究之余倾注了很多精力在古代妆容复原上 , 她说是自己完成“形”和“名”对应后的一种实践 , “这是一种控制不住的欲望 , 我就很想知道这些古代画像、雕塑被真人复原出来是什么样” 。
不过 , 从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象的图像需要二度创作 , 不可避免有主观成分 。 每个学者会基于自己的研究做些发挥 , 对他们的考证能力和审美把握能力也是很大考验 , “得保证复原出来的古代妆容一看就符合那个时代的气质” 。
妆容后面的女性地位
对于古代化妆 , 《战国策》中的一句描述非常经典 , “士为知己者死 , 女为悦己者容” 。 实际上 , 李芽发现 , 古代女性化妆并非女子取悦于人这么简单 。
汉代是古代妆容审美规范的成型时期 , 从那时就奠定了素雅的特点 , 同时儒家也确立了女性对男性的绝对依附地位 , 提出“三纲五常”“阳尊阴卑”说 。 尤其是东汉班昭写的《女诫》 , 更是强调女性的屈从、卑弱、敬顺 , “规范”了中国女性两千多年 。 这些时代思想都影响了女性妆容 , 从汉代开始 , 妆容风格逐渐趋于谦卑娇柔 , 甚至一些病态的妆容开始出现 。
孙寿是东汉外戚、权臣梁冀的妻子 , 《后汉书》记载她“色美而善为妖态” , 喜欢化“愁眉啼妆” 。 所谓“愁眉”是类似八字眉 , 眉型向下挂 , “啼妆”是说眼睛下面好像挂着两道泪痕 。 孙寿走“折腰步” , 也就是弓着腰走 , 显得病怏怏的 , 笑起来是鼓着腮帮子像牙疼的“龋齿笑” 。 史书说这种妆容“魅惑” , 却一度成了京城最流行的潮妆 。 “‘女弱为美’是《女诫》中最为重要的观点 , 强调女性要以弱示人 , 不仅要内心柔软温顺 , 外表也要柔弱无力才好 , 所以才会出现病态妆容的流行 。 ”李芽解释 。
但是 , 当整个社会的女性地位开始上升 , 传统审美也会被打破 。 唐朝妆容在历史上最繁复绚烂 , 妆容载体也非常丰富 , 尤其是武则天执政时期 , 妆容的华丽浓艳程度更是达到顶峰 。 新疆阿斯塔纳出土过一批武则天时代的唐代彩绘着身俑 , 陪葬女俑脸上粗眉横扫 , 胭脂腮红的面积从眉下一直扩大到脸侧 , 额头上的花钿造型除了简单的扇面形 , 还晕染出各种花朵、卷草、卷云等复杂花样 。 脸颊两侧的斜红也不是一道简单的红晕 , 而是绘成了复杂的花样 。 偏远地区普通侍女造型都是如此 , 可见当时长安、洛阳城里上层女性的妆容有多旖旎 。
武则天退位后 , 太平公主、韦后依然活跃在权力中心 , 华丽的武周妆容风格也一直持续到唐玄宗继位初年 。 当杨贵妃出现后 , 唐朝的流行时尚则变为以丰腴为美、衣着宽松、大红妆面为主 , 最终成为让人印象深刻的“盛唐”标记 。 “所以妆容的发达 , 与女性的强大和自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
妆容与乱世之相
从妆容上 , 也能看到社会思想在发生某种变化 。 东汉末年发生大鼠疫 , 加上连年战乱 , 导致人口大量死亡 。 南北朝时 , “转世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随佛教流传 , 北魏和南梁还将佛教定为国教 。 除了文学、音乐、雕塑等领域 , 佛教也影响了当时的妆容 , 黄眉墨妆开始出现 。 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出嫁时 , 画的是“八字宫眉捧额黄” , 也就是眉型呈八字 , 额头上画有黄色的妆粉 , 称之为“额黄” 。 这是因为佛陀是金佛之面 , 随着佛教东传 , 开始流行各种额黄、花黄 , 还有佛妆 , 都是在女子的面部涂上黄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