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生而逢时”又“生不逢时”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为何晚年遭遇不幸!

说实话,想在大明朝当官任将,就要有“晚年不幸”的心理准备。毕竟自明初开始,朝廷中各方势力的斗法就已经开始,往后更是不绝于先,且愈演愈烈。各势力之间的此消彼长,都是一场场有鲜血的战争。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中孑然一身,并实现理想,创自己的丰功伟绩,着实不易,而最终还要全身而退,更是难上加难。相比较而言,戚继光的晚年并不算太凄惨(上司胡宗宪晚年入狱自杀,张居正死后张家被灭门,甚至被掘坟碎棺)。在张居正去世之前,他已升任蓟州左都督,蓟州总兵,位居太子太保,日子还算不错。万历十年(1852年)张居正病逝后不久,戚继光受“倒张势力”排挤,在被清算波及后,从蓟州总兵下调回广东做操练士兵的工作。
张居正|“生而逢时”又“生不逢时”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为何晚年遭遇不幸!
文章插图

身居高位突然落得地方团教,身为武将的戚继光自然郁闷难当,为保声誉上书朝廷引退,结果被驳回。郁郁不得志中,加之常年征战累下病疾,终于在万历十三年(1855年)旧病突发,朝廷念其战功不予深究,将戚继光革职下野。当然,晚年的戚继光还不至于潦倒到“看病无药钱”的地步,他的晚年生活还是挺闲宜的,百无聊赖之际,做些修庙、教子、捐款修缮这些工作来排遣自己的寂寞。(说戚继光晚年拮据又凄惨的,主要是为突出他被“停俸革职下野”和“妻子王氏分家”,现实远不至此。)接下来,纵横主要针对戚继光遭此晚年生活的“原因”做些解答。总结下来就两点:“生而逢时”但又“生不逢时”。“生而逢时”的抗倭名将倭寇一患,不能不说是沿海地区的一个顽疾。自大明洪武年间便受其袭扰,太祖朱元璋就曾下令要加强海防,到了朱棣掌权时更是派兵攻打来犯的倭寇,大明的军队一度将倭寇打的不敢登岸,东南沿海局势保持了相对的安宁。
张居正|“生而逢时”又“生不逢时”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为何晚年遭遇不幸!
文章插图

到了嘉靖年间,朝局内部动荡,恰值以严嵩为代表的大官僚、大地主集团专权的时期,政治腐败黑暗,土地兼并严重,人民不堪重负,阶级矛盾日益激化。这种情形,正好为倭寇的大举侵扰,提供了有利的机会。有人作乱就得有人平息,正好,戚继光生逢此时。戚继光17岁时,便承袭了父亲戚景通,登州卫指挥佥事的职位开始办理公事。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继光被提拔为署都指挥佥事,负责山东地区的抗倭工作。那一年,倭寇最为猖獗,此时的戚继光刚满26岁。戚继光打起倭寇来可是狠的一批!在不到两年的时间便荡平了山东境内的倭寇,升任参将,之后被调往倭患严重的浙江。从嘉靖三十二年到嘉靖四十四年十二年时间内,辗转浙江和福建全省,逢倭必剿,遇寇则歼,打的倭人一听到是戚继光和戚家军的部队,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逃,为此十分恐惧,称戚继光为“戚虎”。后来戚继光转变战略,专攻倭寇据点巢穴,失去根据的倭寇被戚继光一步步赶回海边。最终,戚继光荡平浙江、福建全部倭患,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入粤,解除广东境内的所有倭寇,至此,东南沿海的倭寇被彻底平息。这一年,戚继光岁38岁。
张居正|“生而逢时”又“生不逢时”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为何晚年遭遇不幸!
文章插图

救火将军戚继光刚熄灭东南危机,北边的蒙古鞑靼就坐不住了。隆庆元年(1567年),升任神机营副将的戚继光被调到蓟州负责防守鞑靼,在谭纶的举荐下升任蓟州总兵。戚继光只做了两件事就让鞑靼再不敢进犯,一是练兵,二是修筑长城。这两项在戚继光的手里发挥到了极致,蓟州军容极盛,边塞出现从未有过的太平景象。朝廷为奖其守边有功,加封少保。戚继光达到了当时武将最高的权利顶峰,这一年,戚继光47岁。人近半百,却已达武将职务权利的顶峰,不能不说是生逢此时!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如此高位的卫国功臣,仅凭一纸弹劾就被摔到谷底,且再无翻身之机。“生不逢时”的戚继光很不幸,戚继光的时代,是文官统治朝局的时代,更是文官决策战争的时代。武将的悲哀,是成为了权利斗争的牺牲品。打天下需武官,治天下需文官。而随着天下的安定,武官的作用会越来越小,文官的权利则越来越大,甚至战争决策的权利也到了文官的手里。再加上文官集团内部的争斗,以及鸟惊弓藏的武将宿命,纵使戚继光这样的功勋之臣也难逃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