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生而逢时”又“生不逢时”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为何晚年遭遇不幸!( 二 )


张居正|“生而逢时”又“生不逢时”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为何晚年遭遇不幸!
文章插图

其实大明武将的没落有两个“触发点”,一是土木之变后于谦的出现,二是王阳明的平叛表现。这两者有个共同点:就是文官也可以领兵打仗。大明的“土木之变”可以说是武官没落的节点。此一战几乎“打包带走”了当时的名将,致使北京防卫工作落到了以文官于谦为指挥的核心,而且还打的相当成功。自此,文官也能领兵打仗的概念在朝中形成,文官集团的影响和声望更加高涨,而发生“断层”的武官集团更是没落低谷。戚继光出生时,王阳明刚刚离世。王阳明的事迹更甚,一个被朝廷冷眼相对的地方小官,愣是不靠朝廷的力量,“单挑”地方民变和宁王叛乱,结果都被镇压下来!可想而知戚继光的时代,朝廷文官的地位达到了多高。总结:客观来说,戚继光能一步步升任高位,除了他超乎常人的军事才能和英勇杀敌的精神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背后推手,那就是各级上司的赏识推荐。戚继光抗倭期间,有胡宗宪的鼎力支持;调任蓟州任总兵,防卫京师,是有谭纶的保举和当朝红人张居正的力挺,尤其是当时正值张居正掌权,戚继光更是可以平步青云,放开了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但是,权利的斗争就是一把双刃剑,能帮助自己披荆斩棘,也能在力气不足时伤到自己——在张居正去世后半年,戚继光被划分到“张势力”内,被清算波及,从武将的顶峰掉落到了谷底。
【 张居正|“生而逢时”又“生不逢时”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为何晚年遭遇不幸!】张居正|“生而逢时”又“生不逢时”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为何晚年遭遇不幸!
文章插图

有人会想,戚继光能否在权利的斗争中站在“中立”的一方?但现实是,如果一开始选择不攀附任何权贵势力,那戚继光的一腔热血和理想抱负到哪里施展?区不是应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句话。戚继光的一生,在纵横开来,就是“理想向现实低头”的真切案例。>参考文献林岩夫 《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明代著名军事家戚继光事迹述略》 孙子研究 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