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乐|琴何為是—解读文人琴

琴乐|琴何為是—解读文人琴
本文图片

文人琴乃中华琴文化遗产之核心部分 , 历来为人推崇 。 这自然有其本身悠远的文化和精神积淀所带来的非物质价值 。 早在周代至春秋战国 , 琴乐在民间文人学士中已广为流传 。 如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 , 琴瑟友之” , 《鸡鸣》有“琴瑟在御 , 莫不静好” 。 孔夫子把琴看作重要的乐教 , 在《家语·辩乐》中曰:君子之音温柔居中 , 以养生育之气 , 忧愁之惑不加于心也 , 暴厉之动不在于体也 。 小人之音则不然 , 亢丽微末 , 以象杀伐之气 , 中和之感不载于心 , 温和之动不存于体 。 这就点明了古代文人琴与演艺琴的分野 。
琴乐|琴何為是—解读文人琴
本文图片

在西洋文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双重衝击之下 , 古琴经历了二十世纪的式微和徘徊之后 , 今天略呈吟哦复兴之态势 。 于一片学琴、授琴 , 雅集、演奏 , 斫琴、卖琴声中 , 不乏奔忙于琴乐商品化 , 开拓市场;很少有对传统丝絃琴乐、琴学加以思考并提出保护和抢救良方 。 在文化遗产进校园 , 进社区中推出的却是钢索演艺琴 , 而非丝絃文人琴 。 甚至有的大名家在某些公开的场合 , 有意无意地在贬低文人琴 , 误导听众 , 对文人琴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置若罔闻 。 凡此种种 , 都说明现代的琴人乃至名家有相当多对文人琴缺乏认识和热情 , 他们没有意识到文人琴的价值和生命力 。 这好比是这份宝贵遗产的密码还未被解读 。 为此 , 有必要对文人琴乃至琴的原真性作一番议论 , 以求得共识 , 利于古琴健康地传承和发展 。
琴乐|琴何為是—解读文人琴
本文图片

从琴的本真而言 , 究竟如何学琴、抚琴、授琴 , 才称得上是合乎礼数的正音 , 乃至合乎道?还是无需任何规矩 , 只要拨弄出动人的声音就是琴了?自古以来 , 这个问题一直是琴人面临要回答 , 要取捨 , 要作出抉择的 。 春秋时期 , 就有人喜欢新声 , 师旷曾批评这种靡靡之乐、亡国之声 。 唐诗中“古调虽自爱 , 今人多不弹”、“古声淡无味 , 不称今人情”等句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琴的认识就有差别 , 今天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也不奇怪 。 北宋范仲淹曾请教名家崔遵度:“琴何为是?” , 崔答:“清厉而静 , 和润而远 。 ” 。 这一问一答 , 概括了文人对琴乐的认识和态度 。 古人以为学琴、授琴 , 都要明白“琴何为是” 。 时隔千年 , 还是范公这一问 , 今人学琴、授琴也同样需要弄明白这一点 。 只不过有的初学入门尚未意识到 , 或则一时间为这个问题而困惑 , 或则是从弹琴读书思考中逐渐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 现在社会五花八门传播的途径多 , 手法巧妙 , 更是让初学者感到不知如何适从 。
琴乐|琴何為是—解读文人琴
本文图片

西汉魏晋南北朝这时期出了一大批文人琴家 , 著名的有司马相如、刘向、杨雄、马融、蔡邕、阮氏父子、嵇康、左思、刘琨、戴氏父子、谢庄、丘明等 。 早期的琴歌《广陵》清雅平和 , 是杜夔从流行于吴楚地方的民歌《广陵》小曲移植到琴上来的 , 后来嵇康从杜之子猛学得了《广陵》曲引 , 嵇氏称此曲惩燥息烦 , 堪称文人琴曲的一个典型 , 同后世所传之《广陵散》有根本区别 。 加之今人又将其演绎为“武曲” , 更是风马牛不相干了 。
梁末隐九疑山的丘明于《幽兰》一曲尤特精绝 , 以其声微而志远而不堪授人 , 以陈祯明三年授宜都王叔明 , 说的是文人琴之大操 。 初唐赵耶利曰:“吴声清婉 , 若长江广流 , 绵延徐逝 , 有国士之风”, 说的是文人琴之风范气度 。 也是这句名言在对比不同流派琴风之外还有另一层重要含义 。 北宋范公在崔师答后接著发挥道:“清厉而弗静 , 其失也燥;和润而弗远 , 其失也佞 。 不燥不佞 , 其中和之道欤?”这裡点出了文人琴的一个重要特徵是中和 。 明代严天池率琴川诸友重振琴道 , 饮人以和 。 徐青山在冷仙十六法之后进一步提出二十四况 , 其中“和”为首况 。 从琴歌《广陵》的清雅平和 , 到吴派琴的清婉 , 国士之风 , 浙派琴的舒雅流畅清越 , 再到虞山派的中正平和清微淡远 , 广陵派的细腻跌宕 , 可以看到文人琴在各个时代绵延不断地流传的轨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