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蝉|悦读 | 胡蝶

□ 张劭辉(青年作家,财经媒体人)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唐诗“咏蝉三绝”中,我独爱虞世南这首,既写出了蝉鸣的清响悦耳,也告诉我们: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蝉声如歌,唤醒一树又一树的夏风。蝉声如梦,清坐听蝉,是一种情趣。
宋代理学家朱熹从蝉鸣中听到琴弦之音,他在《南安道中》一诗写道:“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他听到的蝉鸣是有韵味的,这韵味绵长而久远,以至于连树也会发出余音了!白居易从蝉鸣中听出了乡愁:“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 而唐代诗人刘禹锡则从蝉鸣中听到世态人情:“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
散淡的日子,像散文,难得的,是于平和与宁静之中心有灵犀。
年年苦夏。品蝉声,也似有淡淡的苦味。其实,翻开人类历史,总有蝉声不绝于耳。大自然琴瑟和鸣,蝉就有一千五百余种。听“五月鸣蜩”,自《诗经》传来,想民间的“蝉鸣稻”和“蝉鸣黍”也该成熟了······
想我小时候,喜捉蝉虫,掘地三尺,锲而不舍。蝉声如水,漫过岁月,今年过生日时,听着窗外蝉鸣,我忽然惊觉:我的孩子,也到了捉蝉虫的年龄。
伏天傍晚或雨后,地气回升,蝉虫于地窍中探出小翘鼻子呼吸,轻拨洞口便可得之。若天黑下来,蝉虫耐不住寂寞,纷纷出洞,这时去树上摸,易如摘果。有一晚我带儿子散步回来,顺路摸蝉虫,几百米内竟也捉到十余只蝉虫。
没想到第二天蝉虫从盆内爬出来,缀满窗纱,蝉身出壳,形如倒挂金钟;看蝉衣蜕尽,出神入化,想起《淮南子?精神》:“蝉蜕蛇解,游于太清。”显然是一种超脱。
【 听蝉|悦读 | 胡蝶】满屋蝉声,如沸如羹,倒教我亲身体会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不敢深想:有一天,蝉从这个星球上消失了,人类的夏天会不会寂寞?又有多少人知道:周期蝉竟有十七年蝉,而生命仅有十余天。感叹之余,总情不自禁想起刘禹锡的诗:“蝉韵极清切,始闻何处悲。”
然而,蝉虫们十七年长睡乍醒,脱去习惯的外壳,啼亮生平第一声“知了······”长音时,又很有些“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的味道。小小蝉虫不甘寂寞,不甘埋没,为了那一声绿色的呐喊,背负歌声,前仆后继,简直可以写一篇寓言。
人生翻覆。梦里不知身是客。想我从小捉蝉虫,长大了领着孩子捉蝉虫,若干年后,我孩子的孩子还会捉蝉虫吗?
时常想起《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我却很想梦自己成一棵大树,让世间的蝉都栖息于我的躯茎上,吮吸着我的胆汁,尽情歌唱······
然而,我却没有那么潇洒。
责编:刘安琪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