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人们相信,如果大量制作人偶,本部落就会子孙繁衍,人丁兴旺,从而就加强可同大自 此外,在原始社会中,火种的保持是女性的专职 。而保管火种的火窑又形似妇女的腹部,所以在制作泥偶时,很自然会放进火窑里烧制一下 。
2、陶器的分布和种类 ① 分布地位 仰韶文化—黄河流域,河南、山西陕西;马家窑-甘肃、青海; 龙山文化—黄河下游,东部沿海 ② 种类 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彩陶;龙山文化的黑陶 3、陶器的做法、原料 ① 制作 手制体小的手捏而成 体大的陶器以条泥盘筑成型 “泥条盘筑法” 模子成型 “轮制”:仰韶文化技术进步 。“慢轮修正” 大汶口文化晚期“快速” ②经实验表明是含铁量较多的黑土、沉积土和其他粘土 4、纹样 1蛇纹和人首蛇身纹 2鱼纹和人面鱼纹 3人形纹 4蛙纹 5鸟纹和鸟啄鱼纹 6旋涡纹和波浪纹 7花叶文和编织纹 例子:《鱼纹彩陶盆》《人面鱼纹彩陶盆2》《鹳鱼石斧图形陶缸5》《彩陶瓶1》 《舞蹈纹彩陶盆》《人形浮雕形陶壶》《女娲头像》3 《船形彩陶壶》7 第二讲 青铜器 一、青铜的由来及美术史上的“青铜时代” 中国文化史上,把夏商周三代称为青铜时代,原因有二: 一是这三个时代铸造的青铜器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在整个中国青铜艺术史上的成就最高,最有代表性; 二是由于这三个时代流传下来的青铜器数量最多,最能反映当时的精神面貌 。
(产生原因:文化背景,技术水平,社会分工) 《考工记》是中国春秋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30多种工艺) 二、青铜器艺术的分期 1,青铜器育成期:夏—商早期(公元前21C—公元前14C)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多为小件使用工具,形制粗糙,铸造技术较落后,纹饰简陋 2,青铜器鼎盛时期:相当于商中期—西周早期(前14C—前10C) 这一时期的青铜艺术成就最为辉煌,多用于巫教祭祀活动的礼器,以鼎、簋等——多为“五臣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随着“列鼎”制度的实施,“礼乐”也理所当然的被纳入到“文物制度”内,规定不同场合、不同人物出场是的调、曲、词也有所不同 。此外车马装备、装饰等一贯制度同样也有严格的等级规格要求(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以礼为旗号,以祖先祭祀为核心具有浓重的宗教性质的巫史文化) 。
所以有“藏礼于器”一说 。作品形制厚重,刻镂深沉,纹样有兽面、夔龙、凤鸟、云雷等纹,大都通体满饰,具有威慑力量—“狞厉之美” 3青铜器转变期:西周前期—春秋前期(公元前10C—前6C)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制作,不如之前兴隆,纹饰浮浅、程式化,带状花纹增加,不再具有威吓的力量 。
这实际上反映王室权威的解体,以五等为中心的祭祀活动日趋式微——“礼崩乐坏” 4青铜器更新期:春秋后期—战国(公元前6C—公元前2C) 一种堕落式风格,沿袭转变期更加式微、一种精进式,多制作日常生活用品,纹饰精美细腻,神秘、恐怖感一扫而空 三、青铜器种类 礼器(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 乐器、兵器、工具、车马器 四、青铜器的审美追求 三代政治制度是严格的等级制度,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以礼为旗号,以祭祀祖先为核心,具有浓重的宗教性质和巫史文化 。三代的物质文化代表是青铜器,青铜器是所谓的“重器”,铜合金在当时是贵重金属,不是贵族日常用器,是祭祀、宴席才使用的器物 。
祭司和宴席都是告慰祖先神灵,所以总体精神气势磅礴神秘威严 。第五讲 中国古代绘画理论 一、中 。
9.美术史论论文论民国时期传统美术史观的现代转型 摘要]本文从民国时期美术起源的英雄史观的瓦解、美术史观由传统伦理本位转移到审美本位、狭隘的民族主义美 术史学观的开拓以及发展的美术史观的形成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力图对民国时期传统美术史观的现代转型做一系统 梳理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