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京|诗人进京会试写了半首诗就交卷,结果还进士及第,考官怎么想的?( 二 )


有司试《终南望馀雪》,咏赋云:“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四句纳于有司。或诘之,咏曰:“意尽。”(《唐诗纪事》)
主考官也并非庸碌之辈,认真地看完祖咏的四句诗后,将试卷默默收起,没再多言。祖咏以为这下肯定考砸了,准备打道回府,三年后再来试运气。没想到,放榜时,祖咏竟然被破格录取了。
4/终南望余雪进京|诗人进京会试写了半首诗就交卷,结果还进士及第,考官怎么想的?
文章插图
要知道,那一届的会试,进士及第者只有21人,状元郎为杜绾。能从全国各地举子中脱颖而出,祖咏的成功可以说是非常巨大的。当年的主考官,为考功员外郎贾季阳。祖咏为何能凭一首“半截诗”征服贾主考,他的那首《终南望馀雪》到底好在哪里呢?老黄就为你试着解读一二。
先审题。“终南”:指的是终南山,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馀雪”:指未融化之雪。馀,即余。
再解诗。“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林表”:林外,林梢。“霁”:雨、雪后天气转晴。“暮寒”:傍晚的寒气。
进京|诗人进京会试写了半首诗就交卷,结果还进士及第,考官怎么想的?
文章插图
诗的起句写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的整体印象。次句写终南山的余雪,由于阴岭高出云端,远远望去,其上的皑皑积叶仿佛浮在空中。第三句转笔写雪霁初晴时始见终南山的真实面门,“霁”字真实而传神地写出了夕阳的余光平射在山上,染红了林表的美丽画面。末句承上句的夕阳,写因望见终南山余雪而更感冬天的寒冷。
伫立长安望终南:山北景色无比秀美,岭上积雪漂在云端。
夕阳将树梢点亮,终南山中雨雪初晴,长安城里入夜轻寒。
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余雪的题目,写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就不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了。
虽意犹未尽,能见好就收,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王士禛在《渔洋诗话》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之作。
5/诗友王维进京|诗人进京会试写了半首诗就交卷,结果还进士及第,考官怎么想的?
文章插图
祖咏虽然少年得志,凭一首诗成名,但是,进士及第后,却并没能给他带来人生的坦途,而是被朝廷弃之不用。这样的文人,在唐代并非个案,许多人是通过了科举考试,但是,昙花一现的高光时刻过后,都归于沉寂。
好在还有诗。祖咏因诗与王维结缘,是他一辈子都珍惜的财富。王维是开元九年(721年)的进士,比祖咏早出道3年。进士及第后的王维出任太乐丞,负责音乐、舞蹈等教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之用。然而供职仅数月,就因属下伶人舞黄狮子而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王维任职济州时,祖咏曾来访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王维欣喜之余,挥笔写下一首深情款款的《喜祖三至留宿》:
门前洛阳客,下马拂征衣。
不枉故人驾,平生多掩扉。
行人返深巷,积雪带馀晖。
早岁同袍者,高车何处归。
祖三即祖咏,因其在兄弟中行三,故名。身处逆境的王维,突然有老友来访,当然喜不自胜。这世上,锦上添花者众,雪中送炭者稀,所以,王维也格外珍惜这份感情,于是写诗以赠。
进京|诗人进京会试写了半首诗就交卷,结果还进士及第,考官怎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