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锡|锡匠盛一原的“非遗梦”

新华社北京8月31日电 今年57岁的盛一原是浙江永康的一名锡雕工匠 。 从16岁开始跟着舅舅学打锡 , 如今已整整41年了 。 41年间 , 从肩挑锡担、行走四方 , 到建立自己的锡雕作坊、成为非遗传承人 , 盛一原见证了永康锡雕的发展转型、破茧化蝶 。
锡制品具有“盛水水清甜 , 盛酒酒香醇 , 储茶味不变 , 插花花长久”的特性 。 地处浙江中部的永康市 , 五金文化源远流长 , 素有“百工之乡”的称号 。 锡雕 , 是永康最具代表性的五金技艺之一 。
熔锡|锡匠盛一原的“非遗梦”
文章图片

图为永康锡雕作品 。 (受访者供图)
“一根扁担宽亦长 , 风风雨雨走四方 。 爬高山 , 过大岭 , 天作被来地当床……”这段流传于永康民间的乡音说唱 , 是老一代永康锡匠走街串巷、栉风沐雨的真实写照 。
上世纪八十年代 , 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 , 永康锡匠纷纷回乡办厂 , 盛一原也创办了自己的锡雕作坊 。
作坊沿用传统工艺 , 一个成品锡器 , 需要熔锡、压片、裁剪、锻打、焊接、车削、打磨、雕刻、抛光等一系列复杂工序 , 生产工期长、效率低 。
“光熔化这道工序 , 就要有炉子 , 要有好煤炭 , 升温的速度也很慢 , 一个工人一天只能做三只锡罐 。 ”盛一原说 , 加上工人技术差异 , 锡罐的质量参差不齐 。
如何提高产能、提升质量 , 仅仅在熔锡这道工序上 , 盛一原就试了很多办法 。
“一开始用煤炭熔化 , 后来尝试用柴油、用天然气 , 但不是成本高 , 就是质量不稳定 。 ”盛一原说 , “最后 , 我们大胆创新 , 用电来熔化锡 。 ”
得知锡雕作坊的转型需求 , 永康市供电公司积极支持 , 给这些作坊配置专门的变压器 , 改造绝缘导线 , 开展个性化供电服务 。
国网永康市供电公司红船党员服务队队员胡新华说 , 服务队定期检查维护用电设备 , 提供快速抢修服务 , 保障锡雕作坊可靠用电 。
可靠的电力服务 , 让盛一原的锡雕企业驶上发展“快车道” 。 企业先后添置了全自动红外熔化炉、数控机床、激光切割机、电脑精雕机等10多套设备 。
熔锡|锡匠盛一原的“非遗梦”
文章图片

图为盛一原的锡雕作坊制作的锡罐 。 (受访者供图)
“现在全部采用现代化流水线生产 , 操作更规范 , 温控更精准 , 安全且高效 。 一个红外线炉 , 熔化1吨锡不到半小时 。 ”盛一原说 , “过去一天一个工人最多出3只锡罐 , 现在一个工人一天可以出500只 , 成品率也达到99% 。 ”
产能提高、能源迭代 , 给供电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 胡新华说 , 公司对锡雕企业密集的小微园区进行了智能配电网系统规划 , 升级改造绝缘导线 , 安装数字化服务系统 , 安装故障预警与定位系统、防雷击地线等 , 使供电可靠性进一步提高 。
从红外线熔锡到保温炉浇铸 , 从冷压成型到电脑精雕 , 工艺不断升级 , 产品更加精美 。 “锡雕技艺要靠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结合 , 才能够更好地传承发展 。 ”盛一原说 , 现在的锡制品 , 增加了实用性 , 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 。
从繁重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后 , 盛一原把更多时间花在锡雕的传承和创新上 。 他遍访老艺人 , 学习传统技艺 , 建立了私人锡雕博物馆和传承基地 , 并在永康职技校开设锡雕课程 , 免费传授技艺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2018年 , 盛一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康锡雕代表性传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