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课一代的就业季( 三 )

【网课一代的就业季】
02与其“卷” , 不如“稳”就业难给年轻人带来的最直接影响 , 就是让他们在找工作时趋于保守 , 把相对稳定、不确定系数最小的选项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 。 根据猎聘发布的《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 , 在应届生最想去的企业类型中 , 央/国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占比最高 , 分别为45.15%和26.97% 。

“求稳”成了毕业生求职时的普遍心态 。 上述生鲜零售公司的HR观察到 , 在面试时 , 很多应届毕业生会在面试时主动询问公司前景、发展势头等信息 , 会更关心公司能不能长久发展 。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她还发现 , 比起过去几年大家都挤破头想去互联网行业 , 这届大学生似乎更务实 , 他们倾向于实体行业 , 比如零售或制造业 。 凌立成就是放弃了互联网公司offer的毕业生之一 。 她的秋招成绩单十分亮眼:5个互联网公司offer、1家外企快消offer、1个国企offer , 五六个学校offer , 还有上海某重点高校的教师事业编资格 。 大学期间广泛的实习经历对于她作出最终的选择影响很大:在互联网公司实习的那段时间 , 凌立成明显感受到工作和生活失去了界线 , “睁开眼就是工作 , 就算只做一两年都不一定受得了 。 ”在外企实习过之后她又觉得外企虽然节奏尚可 , 但并没有带给她太多成就感 , “有些dirty work的比例会占到30%到40% , 外企的活儿是少不了这些的 。 ”凌立成最终选择了教师事业编 , 成为一名重点高中的英语老师 。 对很多学生来说 , 与其“卷” , 不如“稳” 。 但过去几年的不确定性 , 也让“稳定”成了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状态 。 哪怕选择了一个稳定的岗位 , 也不能完全缓解大学生的焦虑 。 在和几位应届毕业生的交流中 , 我们发现“焦虑”是普遍存在的情绪 , 会伴随着整个求职过程 , 即便入职 , 他们依然会为自己的职业未来感到担忧 。 “万一哪天编制没了呢?我现在追求的所谓稳定、安全感 , 可能都没办法被很好地保障 。 ”李倩说 。 在豆瓣应届生相关的小组中 , “应届毕业生反焦虑小组”热度位列第一 , 截至发稿 , 其成员人数超过5.5万人 。 焦虑有时会上升到对工作意义的怀疑 。 求职屡屡受挫 , 有些甚至在简历关就被刷掉 , 李倩的心态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 “起初是怀疑自己的能力 , 到后来开始怀疑所有的工作 。 ”李倩现在觉得 , 工作就是一份工作而已 , 她不再把工作当成人生价值的体现 , 更多是谋生的手段 , 而自己追求的东西 , 可能要在工作之外去找 。 中智关爱通个案经理汤安琪在谈到今年毕业生的心理问题时 , 就提到有些学生容易受到周围影响从而失去客观判断 , 加上频繁收到企业拒信 , 心态上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 在这种背景下 , “降维”成了一种逃避“内卷”的方式 。 除了学历上的降维 , 很多人选择离开竞争激烈的一线城市 , 将新一线或二线城市作为第一份工作的起点 。 智联的报告显示 , 投递新一线城市的应届生占比最多 , 超5成应届生认为新一线城市是最理想的工作城市 。 应届生最优先考虑的前四个要素依次是“工作机会”“房价及生活成本”“教育、医疗等资源”“落户政策及对外地人的友好程度” , 在这些维度上 , 新一线城市的优势明显 。 如果对比去年疫情防控最严格的时候 , 根据管理咨询机构中智咨询发布的《2023年应届生招聘和薪酬管理调研报告》 , 企业的招聘进程实际是有所恢复的 , 毕业生的offer获得率也有一定的提升 , 从求职方实际的体验来讲 , 学生们普遍认为拿到offer或许不那么难 , 但“拿到理想的offer”变得更难了:想去的岗位不招人 , 招聘的岗位薪资达不到预期 , 这些都是今年校招季的现实 。 但真的要说清楚“理想的offer”长什么样?每个大学生心里也未必就有明确的定义 。 走向社会的这一步 , 李倩的迷茫颇具代表性 。 她最终选择了北京的一家事业单位 , 从事行政方面的工作 。 李倩承认自己并不喜欢这份工作 , 只是觉得它“性价比不错” , “哪怕我已经准备签约了 , 这个问题还是困扰我 , 至今都不知道要找一个什么样的工作才满意 。 ”既舍不得主流的轨道与评价 , 又想要追求工作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 学会选择 , 或许是年轻人进入职场的第一课 , 尤其在现今不太乐观的大环境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