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包|甘肃庆阳非遗香包蜕变记:千年民俗技艺接轨现代“潮生活”

香包|甘肃庆阳非遗香包蜕变记:千年民俗技艺接轨现代“潮生活”
文章插图

今年56岁的刘兰芳,做庆阳香包已有48年。(资料图) 张煜琛 摄
中新网兰州8月31日电 (采访人员 冯志军)除了端午节佩戴,香包还能玩出什么花样?在甘肃省庆阳市,“95后”小伙张煜琛和母亲刘兰芳,结合香包绣制技艺开发了胸针、耳环、生肖挂件,让当地流传千年的民俗技艺,走入当代年轻人的日常生活。
“8岁学针线,12岁进绣房,进了绣房绣鸳鸯,百样故事都绣上。”这首庆阳民谣,是刘兰芳的成长的写照。今年56岁的她,8岁就跟着姥姥、妈妈学习绣香包,做枕头、鞋子、帽子等。
2006年,原本只是当地女孩必修的庆阳香包绣制技艺,因造型立体、色彩明丽、寓意吉祥,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香包|甘肃庆阳非遗香包蜕变记:千年民俗技艺接轨现代“潮生活”
文章插图
图为刘兰芳(红衣者)把香包做成产业,为当地妇女提供就业机会。(资料图) 张煜琛 摄而在成为庆阳香包绣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之前,刘兰芳下过岗,摆过水果摊,也开过小饭店,为生计奔忙的枯燥生活里,绣香包是唯一的亮色。
2002年,庆阳举办首届中国香包民俗文化节,刘兰芳缝制的香包大受欢迎。不久,她去上海参加民间文化博览会,香包同样销售一空。回来后,她立即注册公司,踏上香包创业之路。
为了拓展市场,刘兰芳扛着大皮箱,乘火车天南地北跑展会。而每到一个城市,她都会拜访民俗专家、找当地老人聊天,“每个人从出生到结婚需要有什么东西?”一路下来,她沉淀出一套有关色彩与造型的市场标准。
创业近20年,刘兰芳设计了300个香包系列,累计带动2万名庆阳妇女学习刺绣、就业增收。她曾受邀到美国耶鲁大学演讲,香包则被美国波士顿一家博物馆收藏。
不过,在互联网未兴起之前,刘兰芳一年得跑12个城市,深受奔波参展之苦。“有了互联网以后,第一个反应是,我要搭上这班车,不能被它淘汰了。”2010年,刘兰芳花大价钱注册了一个网站,可惜收效甚微。“庆阳香包”淘宝店铺开张之后,她花五年时间培养了一批懂运营的大学生,他们对产品和背后的文化如数家珍。
为进一步传承香包技艺和文化,刘兰芳的大女儿张煜瑶多年来专攻绣制,而小儿子张煜琛负责经营淘宝店。毕业于非遗管理与保护专业的张煜琛,在接手淘宝店后,积极参加官方组织的活动,如今店铺每月销售额有五六万元。
香包|甘肃庆阳非遗香包蜕变记:千年民俗技艺接轨现代“潮生活”
文章插图
图为刘兰芳不断改良创新,做出年轻人喜欢的香包胸针、香包耳环。(资料图) 张煜琛 摄小小店铺,如吸铁石般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香包爱好者:一位定居北京20多年的庆阳人,一口气买了2000元的香包;一位英国老华裔,下单香包、虎头鞋、虎头帽,要送给家族里新生的小宝宝……
“最好玩的是今年夏天,一位做旅游行业的淘宝买家,专门开辟了成都—庆阳路线,带游客来我们庆阳体验香包制作。”张煜琛笑着说。
传统庆阳香包个头大,造型古朴,对年轻人而言,不方便在日常中佩戴和使用。为此,张煜琛和刺绣师傅一起改良,将大个头的螃蟹香包,缩小比例、设计成胸针,一上架就售罄了。而结合近年汉服热,他们还开发了便携香囊、刺绣耳坠,成为汉服爱好者的“心头爱”……
香包|甘肃庆阳非遗香包蜕变记:千年民俗技艺接轨现代“潮生活”
文章插图
图为刘兰芳(中)的女儿和儿子,都加入传承庆阳非遗香包。(资料图) 张煜琛 摄【 香包|甘肃庆阳非遗香包蜕变记:千年民俗技艺接轨现代“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