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村有座“锅”的博物馆( 二 )


古董店的老板并不觉得这釜是个多么值钱的东西 , 因为过于笨重 , 就一直放在门口 , 让它经受着风吹日晒 。
李学刚知道 , 一般人对釜并不感兴趣 。 “很多人都喜欢精美的瓷器、玉器等 , 这些外观不好看的老物件一般得不到大家的关注 。 ”李学刚笑着说 , 这也正好为他提供了机会 。
这件满是锈迹的釜 , 足有四五十公斤重 , 上面的纹饰已经难以辨认了 。 店主告诉他们 , 这个釜在这家古董店门口放了很长时间了 , 一直未遇到买主 。
看到两个人问询 , 老板很痛快 , “你们给个价钱就拉走 。 ”
最终 , 李学刚花了800元买走了这个釜 。 李学刚和李晓峰费了很大的劲儿 , 才把这釜抬上车 。
看他们这么费劲 , 古董店老板很不解:“很多人逛古董市场 , 是为了淘一些精美的瓷器 , 既具有观赏价值又具有升值潜力 , 你们为什么喜欢炊具呢?”
“我是做美食的 , 就是喜欢炊具 , 你以后再有这种类型的老物件 , 就给我打电话 。 ”李学刚把自己想要建博物馆的事儿跟那位古董店的老板一说 , 那位老板很是敬佩:“以后再有了炊具 , 我一定给你打电话 。 ”
因为这次买卖 , 李学刚和那位古董店老板成了朋友 。
李学刚和李晓峰从山东回来之后 , 围着这个釜左看右看 , 别提多喜欢了 。 “看到这个釜的人 , 可以感受到当年硝烟四起、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生活 。 ”李学刚说 。
【|孟村有座“锅”的博物馆】“举案齐眉”的案
案是古代厨房里常见的东西 , 李学刚搜集到的物件里就有一个陶案 。
别看这个陶案灰头土脸 , 一点也不起眼 , 它可是古代人生活的见证 。
“你肯定听过‘举案齐眉’这个成语 , 这就是案 。 ”李学刚指着一个陶制的方形盘子告诉采访人员 。 这个案是汉朝的 。 当时 , 人们实行分餐制 , 每个人面前摆着一个案 。 案上有耳杯 , 也就是现在的酒杯 , 有奁 , 是食物的盛器 。
李学刚说 , 我们今天常见的围桌而坐、合餐共食的进餐习惯 , 其实只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 在宋代以前 , 分餐制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很长时间 , 案是汉代分餐制的产物 。
这个陶案是从河南一个收藏家那里得来的 。 当时 , 李学刚说明了自己的来意之后 , 这个收藏家竟然把这个陶案送给了他 。 “不要钱 , 给你了 , 也算是为它找到了一个好去处 。 ”
李学刚说 , 来到这个博物馆参观的人通过这个案可以了解到 , 古代人们在吃饭的时候 , 先把食物盛到盘子、碗和杯子里 , 放到食案上 , 再把案端到每个人面前来吃 。
“现如今 , 合餐共食看起来热闹和谐 , 难免在无形中为病菌传播提供了途径 。 现在国家倡导分餐制 , 使用公勺、公筷 , 既是卫生健康的文明用餐方式 , 也是防止细菌病毒在餐桌上蔓延的有效措施 。 ”李学刚说 , 通过这个案 , 大家可以了解到 , 古人餐饮习惯与现在的不同 。
|孟村有座“锅”的博物馆
本文图片

免费参观
免费来参观
陶的、铁的、铜的……400多件藏品 , 从新石器时代到民国时期的炊煮器、酒器、盛放器 , 慢慢地集中到了李学刚手里 。
这些器物是李学刚用了23年时间一件一件淘的 , 为此 , 他跑遍了大江南北 。
“你看这个民国时期的大铜锅 , 是我千里迢迢运回来的 。 ”李学刚说 。 当时 , 很多人纳闷 , 这个人买这个大铜锅回家干啥用?往哪儿放?“去展览 。 ”李学刚笑着说 。
23年间 , 他认识了很多收藏爱好者 , 通过交流 , 他们成了好朋友 。 “在这些展品中 , 一半以上是来自其他收藏爱好者的转赠 。 ”李学刚说 , 做企业多年 , 他也认识了很多朋友 , 听说他喜欢收集做饭用的家伙 , 大家都帮他收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