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宋代山水画三大创新,颠覆人们对“水”的想象

在中国山水文化的演变过程中,“水”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物质了,它被人们赋予了丰富了精神内涵,同时在艺术中也被用来寄托情感表达内心思想的载体出现。
古人以“山水”命名山水画科,则说明山与水是这个画种主要表现的物体,那么,水亦是极其重要的。
在北宋时期,山水画达到了创作高峰时期,但是崇古、仿古之风大肆盛行,而到了南宋阶段,对“水”的表现都呈现出了不同的艺术形态和审美意境,出现了创新的趋势。

中国传统|宋代山水画三大创新,颠覆人们对“水”的想象
文章插图

一、宋代山水画中“水”的文化观念
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水”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审美情趣,在这个特殊的理论体系中,正如它字面的意思,大多是描绘山和水的。
在一幅山水画中,山主大,水主长,相互结合、依存,有动有静,这样才能表现出大自然最美的一面,达到画家心中所追求的思想境界。“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在一幅山水画中山与水巧妙地结合,就可达到意境顿生的境界。
由此看来,由于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包容性,传统绘画不单单是为了重现大自然的一个景观,而是画家以景物寄托情思,赋予大自然特殊的情感,情景交融,使山水作为抒发人类思想感情的载体。
在文人画家的心中,高耸入云的山峰象征了天的威严庄重,水则象征了人的自由灵活性,就如“天”和“道”的结合,能够唤起人们对“天人合一”这种境界的追求。因而,作品中的“水”就不只是单纯的以“水”的形态的再现,也不是单一的为了表现一个对象,而是代表了一些文化观念。
宋代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的高峰时期,那么,我们就可以从宋代山水画家们对“水”的运用思考及对其阐释中找到源头。

中国传统|宋代山水画三大创新,颠覆人们对“水”的想象
文章插图

宋代实现大统一,当时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为文人画家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奠定了中国绘画发展的基础。
在北宋政局相对稳定后,皇帝开始从全国各地招揽画家,兴建画院,导致江南画家也慕名而来,他们从南到北,也把南方的绘画技法带到了北方,为后期南北宋绘画技法的融合提供了条件,画家们为了能够进入画院成为画家,将画技发挥了最大限度的提高,这样的现象直接为北宋山水画带来了生机勃勃的力量。
当以郭熙、米芾父子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逐渐出现,他们围绕着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的绘画技法问题,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并创新了一些绘画技法和增加了理论知识,使得中国山水画更加系统化,这也标志着南北画派开始相互融合。
纵观宋朝,历代皇帝都重视绘画,兴建画院,并且以身作则,大力宣传和倡导文人创作。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院体画高度的发展,画院规模不断扩大,使得院体画一时达到了辉煌时期。
同时,宋朝科举制逐渐具备了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统治者又采取了以文治国的政策,这就使得文人的政治使命感和社会贵任感在统治者信奉的“与士大夫治天下”信条下达到了顶峰。

中国传统|宋代山水画三大创新,颠覆人们对“水”的想象
文章插图

他们努力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位以及名誉,将自己对政治和绘画的热情充分释放出来。因此,在宋朝就形成了文人画和院体画相互关联、共同壮大的局面。
同时,宋代画家们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在潜意识中将“水”赋予了仁爱、智慧、正直的人格象征。通过山水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用“水”来显示自己君子的人格美,将山水拟人化,寄寓人格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