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阅读提示:贾岛对字句的斟酌推敲,以及答中含问的写法,不但足见其功底之深厚,还给后世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中唐诗僧贾岛,素以炼词造句严酷而著称。他有关“推”“敲”二字的反复斟酌,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是他在《题李凝幽居》中的句子。平心而论,这两句诗平仄交错,意境幽美,已属上品。但贾岛还不满意:“僧推月下门”,究竟用“推”好,还是用“敲”好?他不断比划,思考,最终决定用“敲”。因为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未闩,也不能贸然推进;轻轻敲门才是文明之举。再则,“敲”比“推”更能衬托出山间夜晚的宁静。
贾岛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和效仿。“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宋人王安石的名句。该句中的“绿”字,作者前前后后不知改了多少回。显而易见,无论是“到”“过”“遍”“吹”“满”“染”等等,全都比不上“绿”。用现代语法学的角度来考量,这个“绿”是形容词当动词用,而且是使动用法,格外形象,格外传神!
一般人认为,贾岛只是在用词方面下足了功夫,其实,他在总体的布局、谋篇、构思方面,也是煞费苦心的。请看他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全诗只有四句话。第一句是问,第二、三、四句是答。众所周知,有问才有答,答从问来。所以,细心的读者完全可以揣摩得出,这首短诗实际上是写了三问三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 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这里把问话省略了;从“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可见当时松下的我问的是“尊师在家吗?”我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到并见上一面。因而又问童子:“去何处采药?”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是以童子“只在此山中”的答辞,把问句隐含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则是童子答复我有关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话。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作者却采用了以答句包孕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早已超乎一字一词之上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得知友人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的感情也瞬息变化:“松下问童子”时,我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我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我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我又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一首短诗,能写得如此跌宕起伏,足见作者的功力之深厚。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李清照写过一首《如梦令》,其中有“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的句子,与贾岛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问了“卷帘人”什么问题?诗中没有明说,但从“卷帘人”的回答可知,作者的问话肯定是,经过一夜“雨疏风骤”,外面院子里有何变化?“卷帘人”很是粗心,“却道海棠依旧。”作者立马予以纠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最后还要谈及一点,贾诗中的“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救人,是一个不为名、不为利的真隐士。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此外,作者身为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访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