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孝”的内涵

孝道|“孝”的内涵
本文图片

首先从孝道开始 , 孝道落实了以后 , 会产生一种感恩之心 。 有了感恩之心 , 会产生敬畏之情 , 敬畏包含对人的敬畏、对天地万物的敬畏、对自我的敬畏 。 为什么会从敬畏再推到孝道?儒家德行和修养不是单线式的前进 , 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 。 《孝经·孝平章第七》:“孝亡始终而患不及者 , 未之有也” , 意思是“行孝是没有终点的 , 担心自己做不到 , 是从来没有过的 , ”儒家认为所有人完全可以做得到孝 , 但是没有任何人敢说自己已经达到了至孝 。 每个人都可以脚踏实地地行孝、尽孝 。
儒家所追求的道德如何实现?要从孝道做起 。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夫孝 , 德之本也 , 教之所由生也 。 ”含义是孝道是道德的根本 , 所有品行的教化都是由孝行派生出来的 。 同时 , 《论语》有子曰:“孝悌也者 , 其为仁之本与?” , 含义是孝悌 , 这是仁的根本吧?另外 , 《孝经·三才章第七》子曰:“夫孝 , 天之经也 , 地之义也 , 民之行也 。 ”其含义是孝道 , 犹如天有它的规律一样 , 日月星辰的更迭运行有着永恒不变的法则 , 犹如地有它的规律一样 , 山川湖泽提供物产之利有着合乎道理的法则;孝道是人的一切品行中最根本的品行 , 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 , 是人间永恒不变的法则 。
孝道|“孝”的内涵
本文图片

什么是“孝”?儒家并没有明确地给“孝”下定义 。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提到:“夫孝 , 德之本也 , 教之所由生也” , 也不是在下定义 , 是明确了“孝”所处的重要地位以及效用 。 究竟什么是孝呢?《礼记·祭义》从描述现象的角度告诉我们哪些行为是孝 , 明确了孝的三个层次:“孝有三:大孝尊亲 , 其次弗辱 , 其下能养 。 ”第一个层次是“大孝尊亲” , 含义是作为一个子女 , 孝的第一要义是对父母尊敬 。 古人对“尊”解读是自己对父母的一种态度 , 除此以外 , 就是子女的行为影响他人对自己父母的态度 。 《礼记》中有一句话“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 , 昏定而晨省 , 在丑夷不争” , 含义是大凡作为人子的礼节就是:冬天给父母暖被窝 , 夏天让父母感到清凉 。 每天晚上睡觉前去请安 , 早晨起床后去问好 。 儒家不仅仅要求这样的行为 , 儒家的规范包含了子女对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体察 。 上述行为是“尊亲”的表现 。 第二个层次——“其次弗辱” 。 “弗辱”和“尊亲”相对应 , “弗辱”是说不要让父母因子女的不当行为而受到羞辱 。 “弗辱”和“尊亲”互为表里 , 正面谈叫“尊亲” , 反面看叫“弗辱” 。 第三个层次——“其下能养” , 其含义是赡养父母 。 明确区分孝的三个层次 , 有利于人们更直观地理解儒家对孝的规范 。
孝道|“孝”的内涵
本文图片

此外 , 还有一个“顺”的概念 。 孝顺的“顺”就是不违背父母 。 《论语》:孟懿子问孝 , 子曰:“无违 。 ”樊迟御 ,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 我对曰无违 。 ”樊迟“何谓也?”子曰:“生 , 事之以礼;死 , 葬之以礼 , 祭之以礼 。 ”含义是:孟懿子问什么是孝 , 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 ”一天 , 樊迟给孔子驾车 , 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 , 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 。 ”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 , 按礼侍奉他们;父母死了 , 按礼来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