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孝”的内涵( 二 )


《论语·里仁》记录了关于孝行的描述 。 子曰:“父母之年 , 不可不知也 。 一则以喜 , 一则以惧 。 ”含义是父母的年龄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 。 子女心中要时刻有忧惧和欢喜之心 , 一方面为父母的长寿而高兴 , 一方面又为父母的衰老而恐惧 。
《孝经·纪孝行章第十》记录了关于孝子的描述 。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 , 居则致其敬 , 养则致其乐 , 病则致其忧 , 丧则致其哀 , 祭则致其严 。 ”是说一个真正有孝心的人 , 在和父母生活、相处、交往的过程中 , 子女的尊敬都要充分表现出来 。 日常饮食起居生活 , 子女要对父母有足够的尊敬;在赡养父母时子女要让父母感到快乐;父母生病了 , 子女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料理后事 , 祭祀的时候 , 对父母的后事要严肃对待 。
《礼记·祭义》关于孝的描述:“养 , 可能也 , 敬为难;敬 , 可能也 , 安为难;安 , 可能也 , 卒为难” 。 《论语·里仁》也阐释了孝的含义 。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 可谓孝矣 。 ”含义是在三年之内不改变父亲生前的所为 , 可以说是孝了 。
孝道|“孝”的内涵
本文图片

真正的孝是什么?《礼记·祭义》:“君子之所为孝者:先意承志 , 谕父母于道 。 ”所谓“先意承志”是在父母未张嘴说话之前就预先体察他们的心意 , 就按照他们的意志去做 , 并让父母知晓事物的道理 。 如果判断出父母做错了 , 子女要劝谏 , 但是劝谏的时候要“几谏” , 不能持有疾言厉色的态度去批评、指责 , 要委婉地劝谏 。 《论语·里仁》中 , 子曰:“事父母几谏 。 见志不从 , 又敬不违 , 劳而不怨 。 ”含义是侍奉父母 , 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 , 要很委婉地劝止 。 自己的意见表达了 , 父母不听从 , 还是恭恭敬敬 , 并不违抗 , 虽然忧愁 , 但不怨恨 。 这说的是孝敬父母不是要求对父母百依百顺 , 父母有过错就要坚持原则 , 进行劝谏;但态度要委婉 , 父母不听劝谏 , 也还是要保持恭敬 , 体现了尽孝道而不失原则 。 在此方面 , 《礼记》讲得更详细:“父母有过 , 下气怡色 , 柔声以谏 。 谏若不入 , 起敬起孝 , 说则复谏;不说 , 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 , 宁孰谏 。 父母怒、不说 , 而挞之流血 , 不敢疾怨 , 起敬起孝” 。“父母有过 , 下气怡色 , 柔声以谏 。 ” 含义是父母有了过错 , 子女低声下气的、和颜悦色地去劝谏 。 “谏若不入 , 起敬起孝” , 如果父母不听劝谏 , 子女继续保持敬和孝 。 “悦则复谏” , 含义是父母开心时再劝谏 。 “不说 , 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 , 宁熟谏 。 ”含义是哪怕子女得罪了四邻八舍 , 也不能在别人面前指责自己的父母 。 “父母怒、不说 , 而挞之流血 , 不敢疾怨 , 起敬起孝” , 含义是如果父母生气了 , 把子女打流血了 , 子女也丝毫不敢有疾怨之心 , 依然要起敬起孝 。 这是《礼记》对一个人应该如何孝顺父母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规范 。
导师
孝道|“孝”的内涵
本文图片






苇杭书院山长、北辰青年计划核心导师、幸福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口与福利基金会文化大使、民间儒学传播者 。
此文据讲座录音整理 , 独家版权 , 转载务必联系;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 若有侵权 , 请联系删除!
孝道|“孝”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