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林黛玉:红楼众男女中,她骨子里是最硬朗的( 二 )


村上春树小说《舞舞舞》中的男主角说:“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乱交朋友罢了 。 ”
我想这话放在黛玉身上也适宜 , 孤苦伶仃的她其实比谁都更需要爱和温暖 , 但她渴望的是绝对纯粹的感情 , 不管是爱情 , 还是友情 。
如果得不到了解 , 那么宁愿孤独 , 好比傲霜的菊花 , 宁愿在清冷的秋风中独自盛开 , 也不愿去和春花们争奇斗艳 。
其实在很久以前的东晋 , 也有一个人和黛玉做出了相似的选择 , 他的名字叫陶渊明 。 在现代人看来 , 陶渊明过着的是一种优美绝俗的隐居生活 , 实质上在当时的大背景下 , 弃官回家种田是相当非主流的 。 大部分人如谢灵运 , 终生都因“退耕力难任 , 进德智所拙”而为难 , 在仕与隐的矛盾中越活越拧巴 。
最符合儒家思想的人生道路是取得一番功名后 , 飘然离去 。 可陶渊明在没有得到之前就坦然放下 , 只因为“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既然适应不了社会 , 索性退回到自己的世界中去 。 他不愿意为难自己 , 而是选择过一种简单、朴素、忠于自我的生活 , 除了那些能与他共话桑麻长的“素心人”外 , 他基本上与世隔绝了 。
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陶渊明的 , 同是田园诗人的王维就曾讥诮他说“一惭之不忍而终生惭” , 意思是如果能折腰一见督邮 , 何至于后来沦落到乞食的地步呢?王维这个人实际上终身都是做官的 , 做为一个体制中人 , 他很难理解体制外那些异端的思想 。
黛玉在大观园诗社中的地位 , 一如千百年前陶渊明在诗坛的地位 。 刘勰作《文心雕龙》 , 竟然只字未提陶渊明 。 钟嵘作《诗品》 , 陶渊明仅在中品 , 排名还在陆机潘岳之下 。
《红楼》中流传最广的诗词作品均出自黛玉之手 , 可她在诗社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 且看李纨作为诗社社长是怎么评她的作品──在人人都赞林黛玉的海棠诗应为上品时 , 她独排众议 , 说:“若论风流别致 , 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 , 终让蘅稿 。 ”
这就是主流们对性灵之诗的看法!黛玉的怀才不遇 , 和千百年来非主流文人的遭遇何其相似!我猜想曹雪芹就是借她之口 , 来诉尽平生的不得志 。
林黛玉|林黛玉:红楼众男女中,她骨子里是最硬朗的
本文图片

3
黛玉却对陶渊明抱有景慕之情 , 因为他们在精神上是相通的 , 所以曹公才让她在菊花诗中独占鰲头 。 只有他们才能真正懂得菊花的高洁和傲骨 ,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与其说是问菊 , 倒不如说是自问自答 , 答案早写在了黛玉的心中 。
黛玉在《葬花词》里悲愤地质问道:“天尽头 , 何处有香丘?”渴望能找到“一抔净土掩风流”的清静之境 。 这种清静的境界 , 不就正是陶渊明苦心追求的桃花源吗?
除了陶渊明外 , 我常常还能从黛玉的身上看到另一个魏晋名士的影子 , 那就是嵇康 。 从个性到品格 , 黛玉和嵇康都不无相似之处 。
嵇康这个人 , 长得非常美 , 岩岩若孤松之独立;脾气非常坏 , 自我评价是“轻肆直言、遇事即发、刚肠嫉恶” 。 对喜欢的人倾心相交 , 对不喜欢的人睬都不睬 , 当时有个叫钟会的人慕名前来拜访他 , 嵇康头也不抬 , 继续打铁 , 导致钟会后来衔恨报复 , 造成了他的被害 。
我们现在看来这是很酷的行为 , 实际上绝不符合儒家为人处世的中庸之道 。 黛玉的锋芒毕露、爱憎分明就和嵇康一脉相承 , 这样的人构成了中国文人的风骨 , 在现实生活中却难以讨喜 。
嵇康之死的直接源头是由于他有个叫山涛的朋友请他去做官 , 他老人家不做就罢 , 偏偏还要写出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 。 内有“非汤武而薄周孔”的叛逆之词 , 当时的皇帝司马老儿早就看不惯他了 , 便以此为借口杀了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