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科技大学|红星独家|“三星堆祭祀场景复原图”首次公开!南科大专家深度揭秘( 二 )


1986年发掘的K1和K2以及此次发掘的K3至K8 , 是否包含上述四个部分?笔者以K2为例 , 从受祭者、祭祀者、祭器、祭法四个方面来讨论这批埋藏坑内的器物与相关现象 。 为表述方便 , 文中直接用器物名称代表受祭者、祭祀者等 。
大面具代表受祭者
三星堆诸坑中 , 常见的出土物包括瓦形面具、立人像、半身像、跪姿人像、人首鸟身像、片形面具、青铜尊、青铜罍、青铜瓿、青铜树、玉璋、玉凿、象牙、海贝、虎牙等 。 这些器物被刻意做成不同形状 , 如果都与祭祀有关 , 不同形状的器物应该承担不同的角色或功能 , 那么 , 其间会不会有受祭者的形象呢?
南方科技大学|红星独家|“三星堆祭祀场景复原图”首次公开!南科大专家深度揭秘
本文图片

青铜龙虎尊 三星堆遗址一号坑出土 三星堆博物馆藏
若以器物特征观察 , 最有可能代表受祭者的器物应是瓦形面具 。 瓦形面具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纵目瓦形面具(发掘报告中称之为“兽面具” , 本文简称“纵目面具” , 下同) , 一种是鼓目瓦形面具(简称“鼓目面具” , 下同) 。
先说纵目面具 。 何以说纵目面具最具备“受祭者”特征?有如下理由:
第一 , 体量巨大 。 三件纵目面具的宽度均在77厘米以上 , 实际体量和视觉感受远大于其它面具;
第二 , 悬挂于高处 。 三件纵目面具的背面均呈瓦形 , 额侧与下颌两侧均有对穿方孔 。 这些特征表明此种面具使用(供奉)时一定是被悬挂在高处;
第三 , 耳、目、嘴刻意表现出某种超能力 。 三件纵目面具皆具有双目前凸、双耳外展(或可称为“广耳”)的特征 。 此外 , 纵目面具的嘴角也夸张地延伸至耳部 。 当年的设计者和铸造者 , 似乎在刻意表现此种面具“看得远、听得广”的超乎常人的特征;
第四 , 额头有流云状额饰 。 额饰高高竖起 , 作两端卷曲的流云状 。 不排除其表现的是驾驭流云之能 , 至少也是一种特有的装饰 。
将此种精心铸造的体量巨大、使用时被高高悬挂、表现有超乎常人能力的人面具当成受祭者 , 至少是合乎逻辑的 。 否则它不必悬挂在高处 , 更无必要铸造得如此之大 。
《蜀王本纪》记载:“蜀王蚕丛 , 其目纵 , 始称王 。 ”尽管从学术规范上说 , 我们应该独立地使用考古材料来讨论问题 , 但考古发掘的纵目面具与文献记载在“纵目”之特征上高度契合 , 使得我们不得不将其与古蜀人心目中的蜀王相关联 。
南方科技大学|红星独家|“三星堆祭祀场景复原图”首次公开!南科大专家深度揭秘
本文图片

南方科技大学|红星独家|“三星堆祭祀场景复原图”首次公开!南科大专家深度揭秘
本文图片

南方科技大学|红星独家|“三星堆祭祀场景复原图”首次公开!南科大专家深度揭秘
本文图片

纵目面具似乎并非仅有的受祭者 , 其它瓦形鼓目面具很可能也是被祭祀的对象 , 理由是多数鼓目面具体量较大 , 且其瓦形造型及额、颌部常见的穿孔表明 , 它们使用时同样要悬挂在高处 。 部分鼓目面具的额头前方还开有方孔 , 可能原本也用于安插类似流云纹的额饰 。 可见它们代表的也是受祭者 。
纵目面具之所以表现得体量格外巨大 , 或因为其代表着蜀国的开国君主蚕丛 , 其他受祭者可能代表蚕丛之后的其他蜀王 。
甲骨文记录的商王朝祭祀 , 除祭祀始祖成汤之外 , 常常也祭祀列祖 , 学者们称之为“合祭” 。 甲骨文中的“十示”“廿示” , 所指的便是受祭的“十位祖先”或“二十位祖先” 。 若甲骨文的记录存在一定的类比价值 , 三星堆K2中的另外20件鼓目面具 , 或即受祭的蜀王列祖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