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王一妃:要一直保有对艺术的感知力

艺术家|王一妃:要一直保有对艺术的感知力
文章插图
在画廊周北京总监王一妃看来,艺术是具有感染力的,艺术的存在也是为了让我们在被生活磨平棱角、被庞杂事物支配而变得麻木时,有一个观察这个世界的全新视角。
艺术家是能够感知艺术的那群人,那些在我们看来微乎其微的生活琐碎,在艺术家眼中却是鲜活的灵感,是值得被关注和深思的。由此生长出来的艺术作品也会在某个时间点,点燃忙碌的我们。
而感知艺术的前提是“ 遇见”艺术,大众的艺术视野需要有影响力的艺术平台去浸润,以及有鉴赏力、有艺术素养的经营者来引领,中国优秀的当代艺术和艺术家也需要合适的土壤环境让全世界看到。
曾有十多年画廊工作经历的王一妃便是这片土壤的耕耘者。她希望借由画廊周的平台,扩大当代艺术圈圈层,使之在国际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她还围绕当代艺术的前沿话题、实践与表现形式等针对公众开展体验活动,让当代艺术生发出的创造力感染更多人,让画廊周成为充实大众精神世界的平台。
这是王一妃接管画廊周北京的初衷,也是她的艺术理想。
艺术家|王一妃:要一直保有对艺术的感知力
文章插图
王一妃
画廊周北京总监,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史论系。曾任林大艺术中心北京分部的总经理、新加坡MOCA@Loewen 美术馆中国区艺术总监,以及新加坡33 Auction 北京区负责人,在当代艺术领域拥有超过10 年的经验。
文化应该是一种主动的、
双向的互相借鉴的经验
2018年,王一妃接手刚刚举办了一届的画廊周北京,成为该平台总监。那时,项目还处于刚起步阶段,没有独立的成长模式,而是借鉴欧洲柏林艺术周等艺术展的经验。当时的王一妃正处于自我休整期,有画廊找到了她,希望她可以参与到画廊周这个项目中来。
经过了解后,她发现画廊周的项目刚好与她一直以来想要做的资源整合及艺术分享的工作很吻合。“其实当时我也在考察一些项目,比如艺博会,我很想知道还有没有新的模式。”王一妃说道。“画廊周是一个以画廊和美术馆为主体的平台,又跟我们此前所认知的形式如文献展、双年展不同,画廊周的模式还有很多可探索的空间,对我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王一妃坦言,她希望借由这个平台更深入了解艺术生态的运作,扩大当代艺术圈的圈层,使之可持续发展。然而远大的理想也伴随着极大的挑战,这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虽然已经有了一年的基础,但仍属于小范围的圈内活动,运作方式也难以突破固有思维,这不是王一妃想要的。她想将画廊周推动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平台,将艺术家们的价值理念推广出去,弥补大家对本土艺术认知的偏差。
“我们做过很多访问,比如去欧洲的合作论坛。他们对中国的想象还停留在过去,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抱怨。”在王一妃看来,文化应是主动的、双向的、互相借鉴的,艺术也应该高于固有认知。
“中国有很多优秀的艺术家和作品,把好的东西分享出来,供所有人学习是我经营画廊周的基础。”这就需要管理者有国际视野,而这是王一妃所具备的。
艺术家|王一妃:要一直保有对艺术的感知力
文章插图
大学毕业后,她曾在一家定位于东南亚市场的画廊——林大艺术中心工作近10年,这在变动频繁的艺术圈内是极其少见的情况。但她的性格就是如此,在做了一个决定或有了明确的目标后,她会一直坚持下去。
“我很感激那份工作,那里教会我很多。当时我的老板在新加坡,除了这家画廊以外,他还有一家拍卖公司和一家以当代艺术为主的美术馆。老板做过很多将中国当代艺术家推向东南亚的尝试,这对我而言是很大的触动,所以那时我就在做着与亚洲视野相关的事情了。同时我又接触到了画廊、美术馆、拍卖行等各层面的工作,这让我迅速熟悉了这个生态的构成及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