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小剧种,唱大戏(文化市场新观察)

婺剧|小剧种,唱大戏(文化市场新观察)
文章图片
图为《穆桂英》剧照 。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供图
制图:张芳曼
核心阅读
演员5次获得梅花奖、每年演出达500多场次、培育发掘一批婺剧新秀……近年来,依托省市两级对婺剧的保护扶持政策,浙江婺剧团不断优化体制机制,增强院团活力,并通过推出多版本制、送戏下乡等方式推广婺剧,让更多人感受这一古老剧种的魅力 。
婺剧,俗称“金华戏”,是浙江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
自2016年以来,浙江婺剧团已20次登上央视春晚、新年戏曲晚会、亚洲文化嘉年华等高规格文艺演出的舞台,出访49个国家和地区,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艺术的魅力 。
演员5次获得梅花奖
跪步、吊毛、抢背、扑虎,一连串高难度动作,把许仙的情绪变化表现得酣畅淋漓 。
这是今年5月,在江苏南京第三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竞演舞台上,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文武小生楼胜在演出婺剧折子戏《断桥》 。
“难怪婺剧版的《断桥》有‘唱煞白蛇、做煞小青、跌煞许仙’的说法,文戏武做,绝了 。”台下懂行者如是说 。
最终,凭借婺剧折子戏专场演出,楼胜以得票第一的成绩摘得本届梅花奖 。至此,浙江婺剧团已5次获得梅花奖,其中演员陈美兰还是“二度梅”得主 。
梅花奖评委、昆曲大武生林为林点评:“浙江婺剧团展现的不仅是单个演员的个人技艺,更是所有演职员的‘家族技艺’ 。”此次演出,浙江婺剧团派出130人的团队,包括服装、化装、音响、灯光、道具、乐队等,须协作完成100多道程序 。
确实,“梅花”的多次“绽放”也源自浙江婺剧团近年来不断深化院团改革的探索和努力 。
成立于1956年的浙江婺剧团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陷入低谷,剧场卖不出票,剧团负债几十万元 。1996年,通过公开竞聘,当时27岁的王晓平当选副团长,两年后担任团长 。此后,剧团相继挂上了3块牌子:金华市三农艺术团、金华市歌舞团和浙江婺剧团 。大剧场、小舞台、流动演出车,演出灵活、不拘一格 。
依托省市两级对婺剧的保护扶持政策,体制机制不断优化 。2012年,金华市将浙江婺剧团改制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更名为“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 。2013年8月,金华市投资3.3亿元,在黄金地段的燕尾洲公园建成中国婺剧院,浙江婺剧团负责“院团合一”管理,硬件实力大增 。
2019年,金华市出台《关于支持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发展的若干意见》,“一团一策”,从加强优秀中青年人才培育、建立健全考核奖励机制、大力推进婺剧艺术普及、加大精品创作奖励力度等方面推出扶持政策 。近几年,浙江婺剧团每年国内外演出达500多场次 。
量身定制演员培养方案
“从没见过节目单上的演员表这样排 。”
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原常务副团长赵承燕讲过这样一件事 。2019年,陈美兰新剧目创作团队带着复排的婺剧《红灯记》到北京演出 。看到节目单,赵承燕很惊讶:排在前面的两个主角是四级演员,排在后面的十几名配角和群演,却是国家一、二级演员 。
扮演主角李玉和的李烜宇,在进团不满3年、只有23岁时就被委以重任,担纲第一主角 。而饰演皮匠、卖粥大嫂、喝粥人、日本宪兵等配角的,是8名国家一级演员 。
看完演出,赵承燕的疑惑变成了赞叹 。一张节目单,也道出浙江婺剧团新老传承、“春色满园”的奥秘 。“梅花”朵朵背后,有众多乐意成就他人的“梅花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