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鉴赏|白露:人生朝露,书画千秋( 六 )


书画|鉴赏|白露:人生朝露,书画千秋
文章图片
清刘墉尺牍
刘墉信札是白露日给“敬候绂庭尚书制军大人”写的一封求助信:“此际贫窘 , 实望周济 , 拜领申谢 。弟一无善状 , 惟辞受未损声名 。”总督系正二品官 , 加尚书衔为从一品 , 一般称部堂、制台和制军等 。潘祖荫的父亲潘曾绶 , 字绂庭 , 做过尚书 , 但刘的年岁早潘很多年 , 所以应该另有其人 , 有待进一步考证 。刘墉书从颜真卿出 , 但较之颜氏更显圆润浑厚 , 作书喜用浓墨 , 遂有“浓墨宰相”之称 。此札尤见性情 , 不拘一格 , 时见妙笔 。
伊秉绶取法汉碑兼唐碑 , 学《张迁碑》 , 学颜楷 , 也学颜行书 。“赏心于此遇 , 欲辨已忘言”行书对联书于“丁卯”(1807) , 上款有“集陶诗”字样 , 上下联语皆出自五柳先生手笔 , 下款注明“佳日” , 可见当时心情不错 。整件对联意境明快 。“月华洞庭水 , 兰气潇湘烟”隶书横幅书写于“壬申”(1812) , 属晚岁精品 , 三年后就去世了 。款字有“云伯先生极赏余此句 , 书之以徇知己” 。可见古人创作 , 注重有感而发 , 触景生情 。“云伯”推测是浙江人冯登府 , 与阮元交好 , 曾修《福建通志》 , 和伊秉绶有交集 。两作时间皆在“仲秋” 。春夏秋冬 , 四时成岁 , 每季都有孟、仲、季三个月 , “孟”是第一 , “仲”是第二 。也就是说 , 仲秋为秋季的第二个月 , 即农历八月 , 正值当下 。古人“中秋”与“仲秋”最初是通用得 , 后来各有所指 , 前者是一天时间 , 后者是一段时间 。
书画|鉴赏|白露:人生朝露,书画千秋
文章图片
清伊秉绶赏心欲辨集联
刘墉和伊秉绶是师徒关系 。同样学颜 , 最终的气格差别很大 。刘兼取苏轼 , 气息更加绵柔 , 伊秉绶将汉碑和唐碑加以融合 , 气象阔大 , 充满阳刚之气 , 其隶书和行书形成强烈反差 , 动静、粗细、刚柔 , 形成绝妙的多层对比 , 也正因为如此 , 充满“现代意识” 。真正的书法大师 , 必定是超越时代的 。
书家风格的差异 , 最终是气息的差异 , 本质上就是书家气质的不同 。刘墉字有馆阁气 , 伊秉绶隶书有庙堂气 , 吴昌硕则是一种“职业气”——专职书家的习惯 。不能不说 , 他的书画尤其是绘画 , 受到商业因素的影响 , 但依然强劲地保持了艺术格调 , 而很多学他的人 , 则没有那么幸运了 。“独鹤不知何事舞 , 赤鲤腾出如有神”对联乃“破体书” , 别出心裁 。这就表明 , 自书体演化终止之后 , 多体兼善 , 在其间游刃有余 , 进而能够求变 , 成为诸多书家的突破口 。赵之谦和吴昌硕等莫不如此 , 差别在于借助哪种书体为主 。这当中有成功者 , 也有失败者 。郑板桥无疑是前车之鉴 。赵之谦的融合侧重笔法 , 吴昌硕则以字形和气息为主导 。此联以草篆二体为主 , 信手而成 , 妙造自然 , 关键是吴昌硕行草书以篆意为主 , 草篆和篆意草字 , 圆融无碍 , 令人印象深刻 。此联作于“丙午仲秋” , 时在1906年 , 吴昌硕63岁 , 风格已然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