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读了四十多年鲁迅,越发看到他的力量与不朽( 五 )


文章插图

郑欣淼:青年人有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是正常的,对于他们只能引导,不能强迫他们接受鲁迅、喜欢鲁迅。鲁迅是一种传统。当人们直面社会的时候,稍有常识,就会发现,鲁迅的资源是由参照意义的。我们说普及鲁迅,不是说要人人都成为鲁迅,先生自己就反对这样。其实现在青年的一些选择,也是很个性化的,如果鲁迅活着,未必都反对那些个性化的东西。比如几年前很流行的大话文本,其实鲁迅很早就有这样的表达方式了。他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里就讲到了自己的一次“大话”写作,做《不周山》的原意是想描写性的发动、创造直至衰亡,而后来看了一位道学批评家攻击情诗的文章,心里不以为然,于是小说里出现了一个小人物跑到女娲的胯下,变成了戏说。可见鲁迅先生是很幽默的。如果有人把鲁迅先生的作品和大话文本进行些比较,做个研究,我想青年们也是会喜欢的。
如果仅靠科技维系,社会就成了冷冰冰的机器
解放周末:鲁迅的很多观点是深刻而超前的,他在二十世纪初就提出,社会是一个整体,要防止社会发展的偏颇,不能“日趋而之一极”。这一观点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怎样的借鉴作用?
郑欣淼:这是一九〇七年鲁迅在《科学史教篇》中提出的一个十分深刻的思想。鲁迅十分重视科学技术,认为它是“神圣之光,照世界者也”,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盛都离不开科学技术,但他也敏锐地感觉到科技并不是万能的,“盖使举世惟知识之崇,人生必大归于枯寂,如是既久,则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所谓科学,亦同趣于无有矣。”他重视科技,但感到应当防止科技发展带来的工具理性,防止社会发展中人文精神和人文修养的确实,强调科技与审美、理性与情感的平衡。在二十世纪初他就意识到,对一个社会来说,不仅需要牛顿这样的科学家,还需要莎士比亚这样的诗人和剧作家;不仅要有拉斐尔这样的艺术巨匠,还要有贝多芬这样的音乐家。他认为精神的力量影响长远,不能把知识、科技当成人生的目的。否则将会丢掉人性健全发展这一根本。
解放周末:鲁迅先生当年对人性健全发展的重视,和我们今天所大力提倡的“以人为本”是相通的。
郑欣淼:鲁迅的着眼点始终是人。鲁迅早年提出“立人”,提出国民性改造,就是让人懂得个性与尊严,要“致人性于全”,这与以人为本的精神是相通的。他重视社会的协调发展,认为“立人”是第一要务,改造国民性就是改造人的精神。人如果逐渐失去了精神,“则破灭亦随之”,这是不可忽视的大问题。
【 阿q|读了四十多年鲁迅,越发看到他的力量与不朽】鲁迅深刻地体察到社会发展不能光靠科技,如果仅靠科技维系,社会就成了冷冰冰的机器,人的价值也将受到挑战,成为机器的附庸,而这一切都将导致人与自我的疏离。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物欲横行、人文亏蚀、道德滑坡等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今天倡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使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就是要使科技与人文相融合,这与鲁迅的精神是契合的,从中也可见鲁迅思想的深刻和超前。
阿q|读了四十多年鲁迅,越发看到他的力量与不朽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