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中国夏布》作者、川农大教授张强:千年夏布是一份民族记忆、文化符号|封面专访( 三 )


封面新闻:在进行夏布摄影、研究的5年多时间,你结识了多位非遗传承人和一批执着于复兴夏布传统工艺和传承夏布文化的人士。你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夏布的希望吗?
张强:是的。比如致力于织出“世上最好最精细的夏布”的“闲云夏布”、致力于通过夏布等非遗助力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的女企业家綦涛、四川大竹苎麻推广站的陈世斌校友、中国农科院麻类遗传改良团队首席科学家朱爱国研究员、江西宜春农科所高海军所长、湖北咸宁农科院苎麻所汪红武所长,四川非遗保护中心周祥生主任、东华大学廖江波博士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帮助打捞夏布、推广夏布。《中国夏布》出版后,也得到很多读者的积极反馈,都是很好的苗头。
手工&《中国夏布》作者、川农大教授张强:千年夏布是一份民族记忆、文化符号|封面专访
文章插图

被艺术加工后的夏布布条
博物馆收藏的苎麻布残片很少展陈
封面新闻:《中国夏布》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名单上有大量考古和服饰的专著,比如包括《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棉麻纺织史话》《中国古代纺织史稿》《中国植棉史考证》《元代植棉研究》 《中国古代纺织与印染》 《纺织考古》以及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在内的大量学术资料。您这已经远远不仅仅是对夏布进行摄影,而是一种不亚于纺织史专业人士的深入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是不是遇到很多困难?
张强:是的。夏布作为一种麻织物,和其他纺织物一样,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极难保存下来,所以早期的葛麻遗物极为罕见。与此同时,长期以来,考古界通常看重对古代丝织品的研究,对其他材质的纺织品往往留意不足。由于它们质地平凡,不精致华美,考古发掘报告往往只作略述,而不记载其具体细节,所以实物甚至图片资料也不多见,这给今天研究夏布等麻类纺织品带来极大困难。我到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去找相关的文物及资料。由于苎麻布残片这些文物往往没什么观赏性,所以很多博物馆就算有相关收藏,也往往没陈列出来。要经过允许去人家库房里找来看,也遇到很多困难。比我专门去到湖北一家博物馆,费尽一番周折之后,才看到一些珍贵的夏布文物。
2017年暑假我去北大图书馆,为了寻觅一套连国家图书馆都未见收藏的39卷的《西域文物考古全集》,管理员大概是见我索取的图书太多太重,终于同意我进入主馆书库。北大图书馆书库的空调似乎也不太好,进去一会,就大汗淋漓,但我还是舍不得这难得的机会,用了整整一个下午,终于把北大图书馆主馆那些为数也并不太多的陈旧发黄的相关图书资料都翻了一遍,这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手工&《中国夏布》作者、川农大教授张强:千年夏布是一份民族记忆、文化符号|封面专访
文章插图

张强
封面新闻:从您的书中,我们得知,您利用多种古籍全文数据库,详尽地检索考察了夏布一词的由来,终于找到确定的证据证明“夏布”一词起源于元代,纠正了权威教科书关于夏布起源的论断。
张强:研究纺织史,不能不提到陈维稷主编的《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一书。 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记录古代纺织科技发展过程、特点和规律的专著,也是纺织考古研究的成果汇集。该书认为“夏布是比较精细的苎麻布……夏布的名称则始见于清代文献”。但是,问题在于,在数据库出现之前,要考证一些名称提法始见于何朝何代的何种文献,必须逐一阅读这些古籍。过去的研究者,恐怕能阅读的古籍量不过几十乃至几百册而已。中国的古籍究竟有多少?至今仍然是个难以准确回答的“历史之迷”。好在我们现在有了不少能够进行全文检索的古代文献数据库。比如《中国基本古籍库》,据称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中文古籍数字出版物,也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历代典籍总汇。利用这个数据库及其《中国方志库》《中国谱牒库》《中国丛书库》《中国类书库》《中国俗文库》等子库,检索结果表明,“夏布”这一词最早出现于元朝,在明清时期被大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