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东西问|沈大力:“翻译即背叛”?中国文学作品如何突破东西传播樊篱?( 二 )
沈大力教授说 , 将中国文学作品翻译给西方读者看 , 不仅需要深厚的语言功力 , 还需要对中国文化有全面理解 , 翻译者需要认识文化间的差异性 , 尽量减少文化交流中产生的理解偏差 。 在这方面 , 西方翻译者很难达到这样高的水准 。 他认为 , 中西方翻译家合作翻译中国文学作品 , 有可能是解决相关问题的一个途径 。 中国翻译家侧重于中国文化方面的理解 , 西方翻译家侧重于语言方面的把握 , 合作的译本或许能取长补短 , 东西合璧 。
在沈大力看来 , 目前想要破除中国文学作品的“语言鸿沟”、全面把握作品中的中华文化内涵、跳出东西之间“传播鸿沟”的最直接方法 , 无疑是中国作家将本人作品直接通过外国语言文字写出或译出 , 然而这对中国作家的外语水平有很高要求 。
文章图片
资料图:尘封70年的延安珍贵影像重磅首发 。 本组图片呈现了程默先生在1943-1947年间 , 于延安电影团从事摄影时 , 拍摄的大量延安百姓生活和肖像 , 以及转战陕北的影像 。 中国摄影报供图
翻译之道:思想互鉴文明互通
沈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位直接使用法文将自己的中国文学作品发表的作家 。 他撰写的中国革命题材作品《Les enfants de Yenan(延安的孩子)》(作品以中文出版时题为《悬崖百合》)上世纪80年代一经面世 , 立即吸引了大批西方读者 。
《延安的孩子》约20多万字 , 结合了沈老的个人经历 , 有深深扎根于现实的创作源泉 。 沈老1938年生于延安 , 1947年他在延安保育小学上学 , 胡宗南部大举进攻延安 , 因此他被迫从延安撤离 , 辗转一年多 , 途经陕西、山西的崇山峻岭 , 跨越汾河、黄河 , 历经艰险 , 最终到达河北石家庄附近的解放区 。 《延安的孩子》反映的正是包括当年沈老在内的延安革命子女长途行军的经历 。
对这部中国革命题材文学作品能否在西方出版 , 沈老坦言当时心中并没有底 。 由于这部作品对中国现代革命史进行了正面评价 , 曾被多家出版社婉拒 。 法国斯多葛出版社认为这是一部好作品 , 于1985年出版发行 , 上市之后便被读者抢购一空 。 作品在西方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 , 意大利文版随后很快出版 , 日本的文学刊物选译了部分章节刊登 , 比利时电台也连载广播 。
沈老说 , 这部作品很大程度上属于纪实文学 , 虽然有浓厚的中国色彩 , 但容易在西方文化中发现类似叙事的身影 , 如法国舆论曾形容这部作品是“中国孩子的《奥德修记》” , 这样便可能容易引起西方读者的瞩目 。
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 沈老认为若要引起西方读者的共鸣 , 作品也应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出发 , 进行东西思想互鉴 , “畅抒托物之兴” 。 例如在描写风景和境遇方面 , 《延安的孩子》在叙述里穿插了古典诗歌 , 佛教寓言乃至西方神话 , 在突破叙事模式方面进行了一些创新探索 。
令沈老有些意外的是 , 《延安的孩子》所反映的一种“延安精神”在当时激起了一些西方读者对于孩子的革命热忱和希望之光的认同 , 希望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 作品所体现的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与当时西方文坛的颓靡之风也形成了较鲜明的对照 。
沈老说 , 现在从世界角度看 , 西方文学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仍然比中国文学作品在内的东方文学的传播要广 , 主要可能在于“传播的失衡”;同时 , 中国文学作品想要破除东西之间“传播鸿沟”面临更为艰巨的挑战 , 可能需要付出几代人的努力 。 目前加深彼此交流、促进文明对话尤为重要 。 他认为作家、翻译者都应继续加强语言学习、做文化传播使者 , 他热切希望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能够后继有人 , 让更多的中国经典名作能够被世界各地的更多读者传诵 。 (完)
- 季贞一#才女相中一男子,写下情诗:何须问短长,尺寸自思量,后两句绝了
- 物品@这三种东西不能捡回家,老祖宗的劝告有道理吗?是哪三种东西?
- 双溪|楼头欲问清溪,寒深何处双龙现?原创诗词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 英国|摘菜能赚55万?发达国家面临棘手问题,开始向全球撒钱抢人
- 三星堆文明!《山海经》答问系列读懂三星堆文明,必须要理解《山海经》的历史价值!
- 求职|面试官“还有要问的吗”,求职者“公司饭堂怎么样”,马上被排除
- 息烽县@「公安心向党护航新征程」贵阳市公安局文艺小分队到息烽县局交警大队慰问演出
- 求职|面试时,人事部门问应聘者:你理想薪酬水平是多少?求职者要注意
- 打仗#大器晚成的边塞诗人其实并不会打仗还对昔日好友落难不闻不问!
- 防控|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 压紧压实疫情防控责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