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涌君|从“绿雪斋”到“绿雪斋” |汤世杰

于涌君|从“绿雪斋”到“绿雪斋” |汤世杰
本文图片

本文配图均由作者提供
世间有些事 , 似乎总有暗通款曲之处 。 于湧君告诉我说他要新出一本作品集时 , 我正在家乡长江边上 , 闲散度日 。 每天无非朝暮晨昏都去江边走走 , 看大江东去 , 赏青山如屏——它们似乎都一动不动 , 非有心 , 很难看出冬夏雨晴间究竟有些什么异样 。 货轮和游轮见天都在开行 , 看多了也难免熟视无睹 。 偶尔有一两群江鸥 , 十来二十只 , 成一字地向上游飞去 , 于青山江流间 , 洒下晶白如雪的身影 , 让人心里某种莫可名状的情思 , 倏忽间也明朗地飞了起来 。 暮晚 , 闲游了一天的云影霞彩 , 浓酽到似乎怎么都化不开 , 又瞬间变幻无穷 , 倏忽即逝 , 叫人忆起短短一生经历的种种 , 于细嚼慢咽中 , 有了别于往常的回味 。 说起来 , 回到这不知该属几线的小城 , 离繁华离热闹远了 , 离山水自然倒怎么都近了——关在空调屋里虽也凉快 , 到底没有让一阵江风吹到身上舒坦 。 何况有一些燥热 , 是再好的空调也化解不了的 。
——这点小感慨 , “绿雪斋”主人于湧、习梅英夫妇 , 想必会赞同的 。
于涌君|从“绿雪斋”到“绿雪斋” |汤世杰
本文图片

早年所知的“绿雪斋” , 是祖籍河南辉县的李霖灿先生 , 抗战时就读于西迁昆明的国立艺专时 , 为自己取的斋号 。 偶然去丽江写生 , 让玉龙雪山苍绿的原始森林与亘古白雪共同营造的那番绝美 , 震撼得心颤拜服 , 竟至不舍离去时 , 霖灿先生还是个二十出头的艺术学子 。 却从那时开始 , 直到成为著名艺术史家、纳西学学者、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 终生对那片莹莹“绿雪”梦萦魂牵 , 如他自己所说:“前半生玉龙看雪 , 后半生故宫观画 。 ”如此或可说 , 与玉龙雪山的一次偶然相遇 , 便改变了他的一生 , 让他由一个纯粹的画家 , 一头扎进纳西语言研究 , 给后世奉献出了世上第一部《么些词典》(么些 , 今纳西族旧称)——自然的美 , 自然造就的文化力量之磅礴深邃 , 端的不可小觑 。
于涌君|从“绿雪斋”到“绿雪斋” |汤世杰
本文图片

李霖灿(1913-1999)
早年 , 我从霖灿先生当年作丽江行时的老友、纳西族文化学者周善甫先生那里 , 读到他的一篇短文 , 起心要在我主持的一本小刊上用用 。 善甫老说 , 最好能先征得霖灿先生的应允 。 于是按善甫老给的地址 , 给霖灿先生写信 , 自报家门 , 奉明事因 。 霖灿先生竟郑重地以一纸小楷复我 , 称我“乡亲” , 说很想回丽江看看 , 就让文字先回吧 。 我喜不自胜 。 后来才知道 , 先生的那个地址 , 正是自称“信使”的于湧君所告 。 霖灿先生因年事已高 , 终未能了却再看一眼玉龙绿雪的夙愿 , 好在于湧君作为先生的弟子 , 从上世纪80年代起 , 便揣着先生的“绿雪斋”斋号 , 在丽江 , 在云南 , 一待就待到了如今——每有懈怠 , 便如与霖灿先生相对 , 不敢懒惰 。 亦在那番坚守中 , 得与聪颖贤惠的纳西才女习梅英相识 , 终至喜结连理 。 若霖灿先生的在天之灵知悉这一切 , 想必是欣慰的 。
于涌君|从“绿雪斋”到“绿雪斋” |汤世杰
本文图片

那欣慰 , 自不止于出之近代篆刻名家曾绍杰先生手书的那帧“绿雪斋”墨迹 , 从海外漂泊回来 , 一直传承到了如今 , 更在于湧以他的孜孜矻矻 , 一直在艺术小道上萧散跋涉 , 拿常人意想不到的各种材料 , 包括采撷自大自然的 , 甚或是他人眼里的废料 , 成就了一系列艺术作品 , 演绎着人与自然的须臾难离 , 引发了艺术界及更多普通人的惊叹——你所热爱的东西, 有一天终会来拥抱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