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琵琶制作高级技师高占春去世,琵琶是他的一生所爱

|逝者|琵琶制作高级技师高占春去世,琵琶是他的一生所爱
本文图片

文汇报采访人员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获悉 ,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琵琶制作高级技师高占春师傅于2021年10月2日溘然长逝 。 他带着对琵琶制作事业的深深眷恋 , 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
高占春师傅于1950年进入民族乐器制作行业 , 在“中华国音社”乐器店学艺 , 师从其父高双庆 。 1951年起 , 在其父开设的“高顺兴乐器社”学习琵琶、二胡、月琴等乐器的制作 。 1957年 , 加入上海市第五乐器合作社“京音斋”小组 , 专制琵琶、月琴等弹拨乐器 。 1958年转入上海民族乐器一厂 , 从事琵琶制作 。 高占春师傅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中国琵琶制作事业 , 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
采用“八字音梁” , 使琵琶声学品质达到新高度
20世纪60年代初 , 是中国琵琶艺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转折点 。 根据演奏家及作品的需求 , 琵琶上出现了3大改良:琵琶音位上普遍采用了6相18品和6相24、25品的十二平均律的半音排列法;琵琶弦由丝弦改革为钢丝弦、钢丝尼龙缠弦、钢绳尼龙缠弦;右手指甲弹奏演变成用假指甲来代替 。 这三种变革 , 使琵琶在声学品质上产生了新的变化 , 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用传统方法制作的琵琶装上振动力强大的钢质琴弦后 , 会产生声音散而空的现象 。
对此 , 高占春与厂里的同事一起钻研探索 , 受小提琴面板内音梁的启发 , 在琵琶复手下的面板内设置了一对倒八字音梁 , 这使得琵琶的声学品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在1964年的全国琵琶制作交流会上 , 高占春的琵琶被评为一流产品 。 不久 , 国家轻工业部将八字音梁的设计下发至全国各地的乐器制作点 , 于是 , 高占春对琵琶制作的贡献扩展至全国 。
琵琶泰斗林石城先生在《乐器》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中 , 对高占春的八字音梁琵琶给予了高度评价:“高占春在第一次全国的乐器制作比赛中 , 就获得了第一名……琵琶里面有一个八字音梁 , 这个八字音梁是高占春第一个用的 , 这对琵琶音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好处 。 ”
编写《琵琶制作》 , 让制作规范化有了参照依据
民族乐器的制作 , 相当一段时期是在手工作坊中进行的 , 其手艺的传承主要是靠实际操作及聆听师傅口授 , 几乎没有文字资料 。 20世纪80年代初 , 高占春已经积累了30余年的实践制作经验 , 他不断地把制琴中的得失经验记录下来 , 渐渐萌生将制琴心得整理成文的念头 , 前后用了近两年时间 , 终于完成了《琵琶制作》一文的初稿 。 后来 , 经过林石城先生的修改整理 , 由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编修成册 , 并在1982年的《乐器》杂志上分9期连载发表 。
|逝者|琵琶制作高级技师高占春去世,琵琶是他的一生所爱
本文图片

《琵琶制作》是我国琵琶制作史上第一次发表的专业性文章 , 对我国琵琶制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 使琵琶制作在形制、规格、音响品质等方面有了一个趋于规范化的参照依据 。
研制仿古乐器 , 令琵琶演奏的古韵更浓厚
20世纪80年代初 , 有音乐人士将“敦煌琵琶谱”中的曲谱进行解译 , 但需用唐代的琵琶来演奏 。 于是 , 高占春着手制作仿唐琵琶 。 父亲高双庆曾有一把唐代形制的琵琶 , 高占春凭记忆 , 再参照日本奈良正仓院所藏唐琵琶的照片 , 并在上海音乐学院叶绪然教授的配合下 , 成功试制了仿唐琵琶 。
|逝者|琵琶制作高级技师高占春去世,琵琶是他的一生所爱
本文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