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至今仍未能完全为人们所认识 , 在其被蒙上一层神秘而恐怖的面纱之后, 会在部分人中谈“震”色变 。在地震时和地震后,由于人们对地震都持恐惧心理,因而一些人常常将一些非地震的声响误认为又地震了,出现跳楼并造成更严重的意外伤害 。
心理调频
一、如何消除地震恐慌心理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 至今仍未能完全为人们所认识,在其被蒙上一层神秘而恐怖的面纱之后 , 会在部分人中谈“震”色变 。在地震时和地震后 , 由于人们对地震都持恐惧心理, 因而一些人常常将一些非地震的声响误认为又地震了,出现跳楼并造成更严重的意外伤害 。
1、地震恐慌的表现
处于地震事件中的人,可出现一系列焦虑和恐怖的躯体及精神方面的症状 。躯体症状表现为心跳加快、咽喉窒息感或干燥感、运动性不安、颤抖、出冷汗、尿频及腹泻 , 还可出现相应疾病的模仿症状, 并伴有焦虑不安、无助感等 。
上述症状可促使受惊者本能地产生求助行为,如打电话、逃避、寻求保护等各种方式传播给亲朋好友 。严重者可产生应激性反应 , 表现为发呆、茫然、不知所措等精神运动性抑制,还可诱发或加重某些精神疾病,如“激活”了过去的心理冲突而产生神经症 。一般在上述事件平息后 , 症状很快消失 。
2、地震恐慌的传播
地震恐慌的传播要素有三个方面: 传播源是传播恐慌事件的受恐慌者; 传播途径是受恐慌者通过口头转告、道听途说、电话等通信手段; 易感人群为存在性格缺陷( 如胆小怕事、缺乏自信、过分依赖他人、敏感等) 以及有神经症病史、情绪低落、体弱多病的人 。经济状况和文化水平也影响人们对地震恐慌事件的感受与反应 。
3、如何消除地震恐慌心理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 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民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救的能力 。普及地震知识、震害知识、避震知识、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知识等,提高大家的防震减灾意识 。
在地震重点区 , 通过多种形式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 增强自救和互救的能力,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减少人员伤亡,消除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有效地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 。
同时,强化自我保护, 形成一个“人自为战”、“家自为战”的保障体系,筑牢人们的心理防线, 大大减弱对地震的恐惧心理,做到遇震不慌, 临震不惧 。群众对地震传闻的识别能力提高了,也就从根本上消除了滋生地震风波的土壤 , 维护了社会稳定 。
二、突发性灾难降临怎么办
在人类死亡原因的排名中,地震、飞机爆炸、车船翻沉等突发性灾难死亡,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五名冲刺 。如何在突发性灾难来临之际 , 尽量使自己活下来呢? 重要的是,能在突然灾害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
【如何消除地震恐慌心理】1、要保持理智
许多劫后余生的人回忆说:“危机发生的最初几秒,人们只会随别人行动 , 而不能冷静地思考 。能大难不死的人,首先要有几秒钟的时间 , 对危险的性质和对付作出正确的判断 。”比如球场骚乱,人们毫无目的地随人群奔跑,而这种逃生举动,往往是挤死人的重要原因 。正确的方法是尽快逃离人群,若已被卷入人群之中,应双手抱头,两肘朝外 , 以此来保护肺部和心脏不遭受挤压 。在人挤人致死事件中,绝大部分死因是肺部和心脏受到挤压,如果自己已经被挤倒又无法站起来 , 如潮的人群从你身上经过,随时都有被踩死的危险,这时同样可以拯救自己的生命,你可以双手抱着后脑勺,双肘支地,胸部稍高地面 , 即使双肘被磨出血,也不能改变动作,因为被踏死的人,大部分是脑部和心脏受损而丧生的 。
- 如何提高老公性欲呢?
- 有助抗衰老的5个好习惯
- 男性如何增加性能力呢
- 如何能让阴茎变长变粗呢?
- 一年之初如何规划健康大计
- 寒潮来袭如何防寒 10个小窍门提高抵抗力
- 如何避免长时间勃起
- 科学备孕 孕前功课你备好了吗
- 7个方法帮你快速消除疲劳
- 昏昏欲睡是病吗 专家教你如何抵御“春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