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钢琴女神”陈萨:需要有时间来感受自己( 二 )


为了学琴 , 家住重庆的陈萨每周需要跟随妈妈坐火车到成都上但昭义老师的课 。 此后但昭义转去深圳 , 为了让女儿更好地学琴 , 陈萨的妈妈义无反顾地举家迁到了深圳 。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 不是我自己做的选择 。 其实要感谢父母没有放弃 。 ”一路走来 , 母亲对于陈萨的影响特别大 , “妈妈对我的影响是天性上的 , 她非常自然和透明 , 也非常柔软 。 我觉得有了这种天性 , 其实已经美好了一大半了 。 ”
后来陈萨去英国留学 , 开始慢慢学习独立 , 但她从没觉得学钢琴是个苦差事 。 “当然有过低谷期 , 但我这个人可能就是一根筋 , 从没想过要放弃 。 ”如今的陈萨每天还坚持练习至少四个小时的琴 , 她认为 , 对于钢琴家来讲 , 独自练习是必不可少的 , 而孤独更是一门必修课 , “孤独是一把双刃剑 , 主要看你如何去调节 , 在音乐里调节 。 我并不介意自己待着 , 也许是因为学琴的经历让我觉得孤独挺像必需品的 , 我需要有一个自己待着的时间来感受自己 。 ”真正开启职业生涯之后 , 母亲对陈萨心态上的影响也更大 , “她的人生观很豁达 , 时常让我很宽心 。 ”
从肖赛选手到评委感觉很奇妙
疫情发生后 , 陈萨也经历了一段郁闷的时期 。 “那时候我感到很无力 , 因为我在做的事情没办法在第一时间帮到他们 。 这让我有一种痛苦的感觉 。 ”然而恢复演出之后 , 听到久违的掌声 , 陈萨又找回了音乐所带来的踏实感 , “我看到大家对于音乐的那种需求 , 又会觉得我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 , 它很难量化 , 但是它可以跟大家的精神同在 。 ”
2000年 , 陈萨参加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 , 夺得第四名以及波兰舞曲的最佳演奏奖 。 转眼20年过去了 , 2021年 , 陈萨将回到梦开始的地方——波兰华沙 , 与阿格里奇、邓泰山等共同出任第18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评委 。 陈萨是这一届肖赛最年轻的评委 , 也是唯一受邀的中国籍评委 。
“我觉得生命很奇妙 , 能作为肖赛的评委 , 我觉得非常荣幸 , 同时这也是很大的认同和信任 。 ”担任肖赛评委 , 陈萨很感慨 , “我是带着对音乐的期待去聆听 , 从这一点上来讲 , 初衷是没有变的 。 ”谈及自己的评价标准 , 陈萨表示 , “我其实觉得音乐比赛是一个伪命题 , 音乐你怎么可以拿来比?但是它也的确有可以比较的东西 , 比如说我们在对于音乐的理解力上 , 可能更接近于作品的本质 , 或者说在结合了本质之后 , 其个性更让人着迷等等 , 这是一个很艺术化和个人趣味的评审过程 。 ”
进入音乐的世界“女神”是多面的
2015年成立自己的个人工作室 , 让陈萨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能动性 。 “我思考得更多了 , 在曲目的策划和安排上也更大胆了一些 。 ”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 , 陈萨带着贝多芬的四首奏鸣曲在全国巡演之后收获了如潮的好评 。 她对贝多芬的兴趣越发浓厚 , 将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列入下一个全集目标 , “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曲风各异 , 我希望把他所有的奏鸣曲都在音乐会上先弹一遍 , 然后再决定是否要录制 。 这些曲目是人类的宝藏 , 学习它们 , 演奏它们 , 跟它们度过一些生命的时光 , 是非常有价值的 。 ”
一袭黑色长裙 , 秀美的长发披在肩头 , 陈萨每次亮相总是保持着一如既往的“女神”形象 , 光彩照人 。 但进入音乐的世界 , 她又是多面的 , 演奏肖邦的时候柔情似水 , 在贝多芬的《皇帝协奏曲》中又幻化成阳刚的斗士 。 “我是希望能无限接近作曲家想要传达的内容 。 ”她说 , “音乐是需要有立体感的 , 音乐的表达能力也需要有力度感 。 哪怕是肖邦这么浪漫的作曲家 , 他也有很多的东西甚至是呐喊式的 , 比如《英雄波兰舞曲》 , 那种凯旋式的充满号角感的东西 , 都是他非常显著的特质 。 ”陈萨说她更喜欢自己现在的状态 , “更加独立 ,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 并为之努力 , 实现自己想要的 ,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种状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