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的逻辑之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道德经》的逻辑性之美 。 《道德经》中涉及明 , 有12章 , 13次 。 通过明的一些定义 , 以及含明的词语 , 或可更好的理解《道德经》 。 明 , 知常;客观不自见;具有因循承袭特征;具有内在的 , 辩证的特征 。
第十章:明白四达 , 能无知乎?领悟:道德经倡导 , 不是愚民 , 而是彻底明白;如同日月照耀大地那样明亮清晰 。 无知 , 是大明白之后的大智慧选择 。 对于一个通晓天下之事的达人 , 还能否做到装作不知道吗?
第十六章:知常曰明 。 领悟:对于明的直接定义 。 明:知常 。 常识 , 本来的样子 , 自自然然如此 。
第二十二章:不自见 , 故明 。 领悟:明的前提:不自见 。 言 , 明的客观性 。
第二十四章:自见者 , 不明 。 领悟:参考第二十二章 。 逆否命题 。 不自见故明 , 自见者不明 。 这种逆否命题 , 在全文中有不少这样的逆否命题 。 如信言不美 , 美言不信;善者不辩 , 辩者不善;知者不博 , 博者不知 。 这些说明了道德经本身的逻辑性 。
第二十七章:是谓袭明(常善救人 , 故无弃人;常善救物 , 故无弃物)领悟:明的特征:顺应承袭 。 无弃人 , 无弃物:大格局的认知 。 这就是三宝之慈(爱) , 是利他无我 。
第三十三章:自知者明 。 领悟:明的表现形式:自知 。 明 , 知常;客观不自见;具有因循承袭特征 。
第三十六章:是谓微明(强弱等关系与转换)领悟:搏之不得曰微 。 明的特征 , 搏之不得;意即 , 内在的辩证的存在 。 知强守弱 。 至此 , 明 , 知常;客观不自见;具有因循承袭特征;具有内在的 , 辩证的特征 。
第四十一章:明道若昧 。 领悟:这里的明道 , 取明的搏之不得特征 。 就是道微 。 而不能理解成清楚明白的大道 。
第四十七章:是以圣人 , 不行而知 , 不见而明 , 不为而成 。 领悟:结合明的定义(知常) , 特性(客观不自见) , 特征(因循顺应 , 搏之不得的内在辩证) , 欲明 , 是不一定需要见的(知常就是明 , 常识在身边) , 所以 , 不见而明 。
第五十二章:见小曰明 , 守柔曰强 。 用其光 , 复归其明 , 无遗身殃(yāng) , 是为习常 。 领悟:小 , 微也 。 见微知著 。 还是定义明的内在辩证性 。 习常 , 或等同袭常 , 袭明 。
第五十五章:知和曰常 , 知常曰明 。 领悟:重申明的定义是知常 , 知常的内涵是知和 , 和 , 均衡 。
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 , 非以明民 , 将以愚之 。 领悟:这句话误读严重 。 首先 , 愚不是愚昧 。 这句话的解读如下:古时候善于治理国家的人 , 不引导百姓投机取巧;反而引导百姓回归淳朴 。 (不尚贤使民不争 , 争的不是内心的需要 , 争是不知足的表现) 。
【逻辑|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的逻辑之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的逻辑之美 , 明白四达 , 能无知乎?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 先天地生 。
寂兮寥兮 , 独立而不改 , 周行而不殆 , 可以为天下母 。
吾不知其名 , 强字之曰道 , 强为之名曰大 。 大曰逝 , 逝曰远 , 远曰反 。
故道大 , 天大 , 地大 , 人亦大 。 域中有四大 , 而人居其一焉 。
人法地 , 地法天 , 天法道 , 道法自然 。
象元章第二十五【老子·第25章】有物混成 , 先天地生 。 寂兮寥兮 , 独立而不改 , 周行而不殆 , 可以为天地母 。 吾不知其名 , 强字之曰道 , 强为之名曰大 。 大曰逝 , 逝曰远 , 远曰反 。 故道大 , 天大 , 地大 , 人亦大 。 域中有四大 , 而人居其一焉 。 人法地 , 地法天 , 天法道 , 道法自然 。 【翻译】在产生天地之前 , 有一个混然一体的存在 。 寂静啊 , 空虚啊!独立自在 , 永不改变 。 普天运行 , 永不疲倦 。 称得上是天地万物的母亲 。 我不知道他的名字 , 姑且写作"道" , 勉强起个名字叫"大" 。 大 , 便无限飞逝 , 飞逝而致远 , 至远而回返 。 所以道为大 , 天为大 , 地为大 , 人也为大 。 宇宙中四个为大的 , 人是其中之一 。 然而人要以地为法度 , 地以天为法度 , 天以道为法度 , 道以他自身为法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