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苏东坡的精神版图

【编书者说】
作者:舒大刚(四川大学教授)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苏东坡劝人读书的名句,他本人的作品也是当得起这一待遇的。
东坡著作自北宋以来,一直广受读者喜爱。从《中国丛书综录》可知,苏轼诗文集有30种收入37部丛书,这在宋人中无疑是最多的。没收入丛书的诗文集也不在少数,如《巴蜀全书》子项目《苏轼著述考》,仅著录东坡各类作品的目录和序跋,就达290余万字,可见东坡作品受欢迎之程度。
东坡作品如此受青睐,与其成就全面、作品精湛、人品高洁分不开。他是宋诗的代表性作家,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开创了豪放词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是北宋文坛领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名列“唐宋八大家”;他在书法方面是“宋四家”之一;在绘画方面,他提出了写意的“士人画”(即“文人画”)理论;在医药养生方面,后人将其作品与沈括的药方、文章合编为《苏沈良方》……当然,还有人们熟悉的东坡肉等美食,以及以东坡为题材的智慧幽默轶事等等。因此,时至自媒体发达、快餐文化泛滥的当下,东坡作品仍然是人们持久喜爱的精品。
苏辙&苏东坡的精神版图
文章插图

《赤壁图》,表现苏子游赤壁。武元直(金)绘
苏辙&苏东坡的精神版图
文章插图

《苏东坡全集》 曾枣庄、舒大刚 编 中华书局
东坡“志”“气”,源自经学
《宋史》本传评价苏轼说:“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看来“文章”只是与“器识”“议论”“政事”并列的四个要素之一。成为其“四要素”得到最佳发挥和根本保证的还有“志”与“气”。如果说东坡“文章”似花朵,“议论”似枝叶,“器识”如果实,“政事”如树干的话,那么东坡的“节义”“志气”则是使东坡精神文化之树常青的根柢。
那么,这些根柢又植于何种土壤呢?
与东坡相倚相知的弟弟苏辙所作的《东坡先生墓志铭》已为我们揭秘:东坡“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可见东坡的“议论”“文章”皆得益于贾谊、陆贽等汉唐政论;而其“迈往之气”则得益于《庄子》等道家风骨以及著作。
至于“器识”“政事”“节义”与“特立之志”,亦有其来路。苏辙《东坡墓志铭》又载:“先君晩岁读《易》,玩其爻象,得其刚柔、远近、喜怒、逆顺之情,以观其词,皆迎刃而解;作《易传》,未完疾革,命公述其志。公泣受命,卒以成书,然后千载之微言焕然可知也。复作《论语说》,时发孔氏之秘。最后居海南,作《书传》,推明上古之绝学,多先儒所未达。既成三书,抚之曰:‘今世要未能信,后有君子,当知我矣。’”云云。可知东坡在诗文词外,还著有《易传》《书传》《论语说》三部经学著作。
《庄子》有云:“《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六经”是中华士人接受情感培育、政事启蒙、行为示范、艺术熏陶、哲学思考和秩序教育的教科书,是中国读书人奠定人生信仰和价值观、知识体系和基本技能、道德伦理和行为规范的必读之书。东坡以天纵之才、深邃之思来阐释它们,自然是精彩迭出,故苏辙将它们摆在苏轼诗文词等作品的前面,还特别赞叹三书具有能使“千载微言焕然可知”“时发孔氏之秘”和“推明上古绝学”的功效,这无疑也彰显出东坡学术、节义和志气的根柢所在。